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大部分父母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事情。
“教育”不应该成为家庭的主要功能
很多人都相信“家庭教育”的威力,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然而,我们却很少反思:“家庭教育”究竟要教什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足够的?曾几何时,中国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把孩子教育成社会认可的“好孩子”,比如学习好、守纪律、有礼貌等。而今,随着“教育”窄化成应试训练和遵守教育制度的要求,家长便成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治疗室中求助家庭的故事、身边人家庭生活的挣扎,都让我清楚地看到,当“教育”成为家庭的主要功能时,将会激化很多不必要的家庭冲突。家庭冲突消耗一家人的情感资源、心理资源,减少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人际资源,家里每一个人都不能得到好的发展环境。
一对学者父母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爸爸是非常优秀的大学教授,妈妈是非常优秀的文字编辑。可是,一谈起上初中的女儿,两个人就愁眉不展,因为女儿“学习总是跟不上”。老师经常提醒父母“对孩子负责任”,要求督促孩子做作业。于是,父母不仅要请家教,还要每天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指导女儿做功课。长此以往,父母和女儿交往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功课的要求和反要求。夫妻俩原本和睦,却因为管教女儿方法不一致而争吵。女儿因学习成绩不好常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孤立,可是,爸爸、妈妈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老师的“打手”,女儿不仅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理支持,化解在学校的挫败感和孤立感,反而还要花精力对抗父母的“打击”。于是,女儿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上课,在父母的监督下做题。在孤寂乏味的生活中,女儿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而父母也带着强烈的挫败感而越来越对女儿绝望。
一位妈妈说,如果不与女儿谈学习,一家人关系非常好。女儿为人厚道大气,动手能力很强,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这些宝贵的品质一钱不值。后来,我有机会与这个女孩深入接触,发现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头脑非常聪明,只是因为她没有从小学奥数,而班里大多数同学从小学过,因此,老师讲课很快,有些内容基本上不讲,她跟不上进度。于是,学校把补课的任务完全交给父母,父母承担老师的角色后,多了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却少了亲情中必不可少的无条件接纳。
家庭应该是一个放弃功利要求、有情有义的地方。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借此培育自己的效能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尊,留下与人相处愉快的回忆。如果学校能够承担教育的责任,家庭就不必像现在这样称为“作业作坊”,父母也不必成为替老师讨债的“债主”和“打手”。孩子更有可能在家里得到养精蓄锐的机会,用以抵制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挫折和创伤,进而培育“成为自己”的发展潜力。
“不合格父母”的生活困境
在理想状态下,父母的确需要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学会阅读的生活、学会记录孩子的成长、学会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学会让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探索与失败。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对于那些整日为温饱奔波的贫困家庭来说,这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是多么奢侈!
在当今社会,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而与孩子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并非总是因为父母个人的意愿和能力,而是特定的生活困境限制了家庭整体发挥应有的支持功能。
贫穷家庭的父母为温饱奔波,既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又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处于社会底层的屈辱,使得他们很难对孩子保持基本的耐心。担当要职的父母经过奋斗和打拼,获得了车子、房子、票子,却将整个生命投在家外。几乎所有的耐心、体谅和时间都付给了工作伙伴,回到家里面对家人时,难免只想闭目养神,或者对家人继续当着处长、局长、教授,再也没有闲情逸致“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了。
童年不愉快的父母在工作、婚姻和人际关系方面常遭遇自己的困难,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因而,很难再有余力帮助孩子。飞黄腾达的父亲有了另外的女人,忧郁的母亲要么向孩子控诉丈夫的恶行,要么把对丈夫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更多的孩子不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被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这些家庭故事常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孩子出问题就责备父母,是对父母不公平的。家庭生活困局如此复杂,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也不是听听专家的讲座、看看名人的传记就可以改变的。不过,如果家里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家出了问题,家里每个人都在受苦,而解决问题需要彼此理解,停止相互指责,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携手探索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