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太阳当空照,我去上学校”的欢快儿歌,被那些在考试里沉沦挣扎的孩子悄悄传唱成“太阳当空照,我去炸学校”。对于家庭作业的怨恨,期末考试的恐惧,以及家长会前的人心惶惶,构成了校园回忆的经典范本。然而有一群孩子,他们不必翘首期盼着寒暑假,不必连夜抱佛脚突击期末考,他们在同学们满是嫉妒的眼光里,辍学了。
他们的辍学并不因为家境贫寒,相反,他们都有殷实家境、高素质父母。为什么不接受义务教育?主要还是因为父母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保持怀疑。“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些家长希望能给孩子一份量身定制的独家教育。
而且,他们对自己、对孩子都充满信心,不少“辍学榜样”如韩寒、比尔·盖茨、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等都曾向世人证明了他们个人的选择,没有高考、没有文凭、没有完整的学校教育,一样有成功的可能。
17岁女生辍学当老师
对于1990年12月出生的郭亚萨来说,辍学意味着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我不想吃大锅饭”。
高中生辍学后月入2000元
在华美英语学校读到高二上学期,一直排名年级前十的郭亚萨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辍学。辍学回家后,虽然不再需要早起,但她的生活比上学时还要忙碌。
早上九点,郭亚萨起床吃早餐,而后关上小房间的门,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本美国中学教材,做几道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我打算明年去申请美国名校的商学院,商学院里总是汇聚精英”,郭亚萨说她早在小学时,就已经决定了要出国读大学。而之所以选择在高二上学期退学,是因为现在高中的课程都会在高二全部讲授完,高三阶段都是为了高考而进行的地毯式复习课,“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吃过午饭、睡过午觉后,郭亚萨持续自学英文的历史、地理、生物教材直到下午5点。从5点开始,她便从辍学的高二女生摇身一变成了“小郭老师”。从周一到周日,她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每周有两天教一位 20多岁的女邻居弹钢琴,另外两天教一个10来岁的黑人孩子学中文,还有两天给妈妈的英语小学校做助教,再抽出一个晚上去学网球,“不过我不用付学费”,她神采飞扬地告诉记者,作为交换,她免费教她的网球教练弹钢琴。
而到了晚上,她则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包括文学、哲学、名人传记,到12点准时睡觉。想念学校里的同学时,她还会上网写写博客,和她们分享自己的辍学生活。
粗略地算了一下之后,郭亚萨发现自己每个月大概能赚2000元左右,这一点让她的妈妈非常欣慰,“好多大学生出来都找不到工作,我们的小高中生还能开班了”。郭亚萨的钢琴学生nicole说,她身上毫无孩子气,和她交流非常愉快。
“我想证明自己的潜能”
说到郭亚萨辍学这件事,她的妈妈郭以琳说,这完全是孩子的主意,“她的事情我哪敢给她做决定”。不过随着孩子辍学回家,郭以琳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小区里办了一个英语教室,花更多时间来陪伴女儿。
在郭亚萨家的客厅里,墙壁上贴满了她的照片,主持晚会的、参加电视节目的、竞选羊城小市长的、弹琵琶的……郭亚萨曾经得过广州市第五届羊城小市长二等奖,广东省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优秀奖、全国中学生才艺大赛钢琴二等奖、琵琶一等奖,还客串过广州电视台的少儿主持人。郭亚萨告诉记者,她参加这些活动并不是奔着奖状去的,“我想证明自己的潜能”。
想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可算是郭亚萨的一个目标。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她就不满足于接受按部就班的课程,“我觉得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掌握学习能力”。这也是郭以琳的教女理念之一,在郭以琳看来,孩子能投入地在桌前看几个小时书比考100分更让她感到满足。不少朋友都以为郭以琳让孩子辍学是为了更好地考取外国大学,但郭以琳和郭亚萨都异口同声地否认,“大学不是目的,辍学也不是目的”。郭以琳希望孩子能有独特的教育体验,以真正适合她的方式长大。
郭亚萨喜欢充实的生活,每天都想要学习到新的东西。在刚刚辍学的几个月里,她经常因为没有了小姐妹们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不过她很快就克服了这种孤独感,“因为书上说,耐不住寂寞的人不可能成功”。郭亚萨觉得,学会了打败孤独感,也是她这半年辍学生涯里的一大收获。
辍学高中生的妈妈:“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
郭亚萨在家说英语,和妈妈交谈的时候,更像是哥们之间的闲聊。充满主见的她很爱“领导”父母,经常会给妈妈做造型师,告诉她穿什么衣服比较好看。和妈妈坐在沙发上聊天时,她喜欢谈论人生、理想,让妈妈也感到头疼。“很多人在上大学时候突然感到失去目标,因为他们一直把考大学当作自己的目标”,郭亚萨有很多年纪比她大很多的朋友,他们经常向她倾诉关于上大学、找工作的烦恼。
她喜欢读书,很乐意和别人分享她的读书心得,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向记者推荐了好几本新书。“我很希望能出一本书”,她喜欢写作。但是她认为自己特别有“自知之明”,不等到积累了足够人生阅历时,她不会去尝试写书,“我希望能与人分享智慧,给人带去快乐”。
对于学校教育,郭亚萨说,谈不上不喜欢,那里有同学朋友和花样百出的活动。但她实在不喜欢考试,虽然她通常都是考试中的优胜者。在她看来,现在的教育体制更像是在做填色游戏,按照别人为你设计好的图形来“完成”功课。但成长并不只是一门功课,她觉得自己不应该以“颜色有没有填满”这个标准来被评判,“我想设计自己的人生”。在郭亚萨看来,成功的人首先应该有财富自由、独立人格,还要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听完这番话,妈妈郭以琳说,不管以后女儿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她都放心,因为女儿已经懂得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正是她敢于让孩子辍学的原因之一,“这个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
教育围城:在校时想出来,出来的想回去
多次获奖的高中生郭亚萨、8岁的陈佳音以及16岁退学、现在澳大利亚读书辍学男生,似乎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父母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家庭生活较优越、孩子表现出较特别的天赋,这样的人群成为了如今的“新辍学”群体。在丽江花园,甚至有了一个“辍学班”,让这些回到家庭教育的孩子集中起来一起学习,这种被专家认为“很前卫”的教育方式,正在不断探索中。
8岁孩子与上学围城
每天早上,8岁的陈佳音收拾好书本文具,却不用背着书包去学校,她的课堂就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这间课堂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她的爸爸妈妈。
父母特制课程
陈佳音在下滘小学的校园生活只有短短一年。其间她花了一个月时间读一年级,之后因为觉得课程实在太简单了,便跳到二年级。在二年级里,由于接受过丰富的学前教育,她仍然觉得“老师讲的东西我都懂”,便一直闹着说不想上学。读完二年级,她的父母铁下心来,决定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便让陈佳音辍学,开始在家自学。
陈佳音的课程,都是由妈妈一手包办的。作为全职妈妈,郭小姐每天上午都会监督女儿进行自学,“我们给她买了学校的课本,让她自己看,看不懂再给她讲”。而下午则是陈佳音的练琴时间,深信女儿具有音乐天赋的郭小姐,之所以让她辍学也是为了让她能花更多时间来练钢琴。之外,因为陈佳音的爸爸经常出差,他们认为让孩子辍学了也方便带她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开拓眼界。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郭小姐说他们也还没想好将来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是不是需要回归学校。但是,她认为孩子会在学校里学到不好的习惯,会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抹杀个性,而在家里才能根据她的兴趣来发展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不开心
见到陈佳音的时候,她脸上一直没什么笑容,“学校里更好玩”。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很不喜欢学校,经常要考试,老师讲的东西她都懂。所以她从上一年级开始,就闹着不想上学了。但是,回到家里,她又开始想回学校。因为在家里,她经常要一个人看书、写字、弹琴,天天能见到的人就只有爸爸妈妈。
当记者问陈佳音现在开心与否时,她想了一会儿之后摇头说,“不开心”。对于孩子来说,学校就像个围城,进去了想出来,出来了又想回去,“学校里有同学,还可以做游戏”。为了让孩子能和同龄伙伴一起玩,郭小姐夫妇会抽空带她到社区里去和同龄孩子玩耍,不定期地还带她去进行钢琴演出,让她锻炼胆量。而且有时候,她还会带孩子去别人家玩,多让她和一些同样在家自学的孩子接触。“如果以后她能像郭亚萨一样也不错”,郭小姐认为自学更能够培养出独立的性格。
不走高考路 退学后出国
在广州,像陈佳音这样辍学回家的孩子还是少数,但每年都有所增加。“来向我讨教经验、咨询风险的人这两年越发多了”,吕老师的儿子今年已经24岁,16岁念高一时就退学回家自学,现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上大学,按她的话说自家孩子属于“早期实验品”。
发展兴趣也容易落下其他
说到儿子的辍学故事,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吕老师说,她们当时让孩子退学,是因为儿子数学成绩差了点,没有被分配到重点班。“普通班里学风不好”,吕老师认为在家自学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品格,避免他“传染”别人的坏习惯。而后,吕老师亲自上阵,为儿子辅导数学,又在广外请了一位家教给他专攻英语。一直觉得儿子特别有语言天赋的吕老师说,学校里的常规英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儿子的需要,回到家里由专人设计课程辅导之后,他在英语方面的进步神速。
自学了近一年后,吕老师就决定让孩子出国去读大学预科班,“一方面要报名高考比较麻烦,另一方面他也考不好的”。吕老师说,自学的问题在于孩子虽然可以更好地发展有兴趣的科目,但也容易落下其他科目。吕老师觉得当初的选择有些欠考虑,没有事先为孩子制定一个长远规划就退学。所幸孩子后来顺利地出国读大学、读研,“这段曲折的经历也让他更快地成熟了起来”。
丽江花园有个“辍学班”
吕老师认识四五个选择让孩子辍学的家长,她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些共同点,“基本上都是做教育工作的,而且全职妈妈居多”。但是,从小学开始就让孩子脱离公共教育的家庭,还不算多。更多的是让孩子在初、高中阶段中断学业,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念大学。而广州市家庭教育专家陈穗民则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广州的新辍学家庭尚算“稀有品”,而且有不少家长最后还是让孩子回归了学校教育。吕老师一个朋友的孩子,2004年在初二时退学回家,后来因为成日独处,性格日渐孤僻。 “现在还在家里调整心态,短期内家长也不放心把她送出去了”,吕老师认为到孩子个性发展更成熟一点的时候辍学,或许更“保险”。
为了给孩子营造出和学校里一样的“集体主义温暖”,丽江花园有一群辍学孩子的家长索性集结起来,为孩子们搞了个“辍学班”。据了解,这五六个孩子都只有11、 12岁左右,还没有念完小学。回到家自学后,有些家长并没有时间全程陪伴,孩子也苦于没有玩伴。这群家长便在家里弄了个小私塾,请外教来给孩子们上课,教材则使用国外的中学教材。“外教流动性很大,每隔半年就得换一个”,家长逐渐发现虽然请来的老师虽然可能会比学校的好,但如果外教辞职会让孩子们有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突然没有老师。
新辍学“很前卫”
据了解,广东省教育厅一直严格控制学生辍学率,珠三角洲地区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粤东、粤西、山区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凡小学年辍学率超过0.2%,初中年辍学率超过2%的地级以上市,每年1月和7月要向省教育厅报告防辍工作情况。在这些辍学学生中,城市学生辍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回到家庭自学,不参加高考。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约有130所公立中学,平均每年有20~30个选择回家自学的学生,但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身体原因、精神状态等问题做出这样的选择。其中,小学、初中的主动退学现象要少一些,更多人会在高一、高二或即将面临高考时,才回归家庭。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30多年的真光中学林小健主任告诉记者,近3、5年来,平均每年都会有2、3个学生主动中断学业回家自学,而后考取国外大学。“但是还想在中国继续升学的学生,千万不要尝试在家自学”,林小健说高考自有它的一套规则,没有学籍、档案、高中学位的学生,想走普通升学路是很难的。
而同样做了多年中学工作的四十中前校长黄永波说,这几年来他也曾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但是每年也都只有一两个案,并不普遍。十六中教导处的王勇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要从公立学校里退学、休学,要经过十分繁琐的手续。“必须讲清楚理由,获得上级部门批准”,王勇说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能够获得正式批准的情况就更加少。
天河区小学语文老师林美娟说,在她从事教育工作的近20年里,还没亲历或听说过有小学生主动退学回家进行自学的情况。“这样的家长很前卫”,林美娟说,小学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在集体里学会合作、人际交往。
“韩寒式道路”挑战现行教育体制
8岁辍学的陈佳音在杭州之旅后写的日记,其父母认为,在家自己教育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从小带孩子到更多的地方,开拓眼界。
回家上学究竟效果如何?这种“韩寒式道路”是否利于孩子成长?家长、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英美中学退学情况,参考台湾“在家自学”体制,不难发现世界各地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一直在进行。
支持论:“家教”出精英
在高校从事历史研究的林先生说,私学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把孩子放在家里教,能让家长更好地设计课程,“让孩子成为最好的那个样子”。
林先生还举出钱穆的例子,“他带学生的模式其实就和现在这些孩子在家自学差不多,他的弟子个个都成了大师”。林先生认为,在家自学能够有更明确的教育目标,更一贯的教育理念,容易培养出精英。
从事媒体工作的刘先生说,他一直都很怀疑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质量。刘先生说,作为一路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走过来的“传统教育产品”,他觉得低龄时期遇上一个不好的老师,简直是成长的灾难。同时,让孩子在低年级时在家自学,可操作性比较强,“小学生学的那些东西,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己教。”
反对论: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有那么多时间来带他,我还不如开个学校了”,儿子念小学三年级的工程师肖先生说,他觉得让孩子辍学在家自学缺乏可行性。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表示,就算想让孩子在家自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考虑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应该把孩子送进学校去。
小学老师林小姐的儿子上五年级,她说如果单纯评价现行教育体制,她也能挑出不少毛病,但她还是要对在家自学投上一张反对票。“集体回忆、同学感情、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自学无法得到的”,林小姐认为家庭教育始终是无法替代学校教育的。孩子总有一天要踏入社会,如果从小都是自己跟自己玩、自己跟自己竞争,将来在融入社会生活时或许会感到不适应。而且,在新科妈妈游小姐看来,家庭教育不可能有公共教育那么全面系统,“没有一个严密的十年、八年教育计划,怎么敢把孩子扔在家里教”。
专家提醒:效仿有风险
为孩子开设交往课弥补自学不足
“我觉得孩子还是应该投入到真实的生活里去”,著名心理学专家、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教授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正在上公立小学,虽然具备让孩子在家自学的条件,但他也不会让孩子呆在家里。古南永认为,家庭里的私学自古就有,现代也曾有不少并未接受公共教育或中断学业的人,也获得成功。但他并不提倡这种教育方式,因为现代人工作忙碌,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和能力以家庭教育来成功替代公共教育。
虽然公共教育在理论上是可以替代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古南永心存忧虑,“家庭教育很难让孩子全面发展,比如缺少集体感、竞争感都会让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影响”。尤其是在家自学容易产生孤独感这一点,让他格外担心,他认为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时常感受到孤独感是件坏事情。虽然有很多成就卓越的人都是因为超越了孤独才获得人格圆满,但是饱受孤独伤害的失败案例更多,“孩子缺少集体的感觉,能不能打败孤独,是很难说的”。
但是,古南永也肯定,如果家长做得好,让孩子在家庭里完成教育会比学校里千篇一律的教育更个性化,更能发挥出孩子的潜力。“这需要家长去合理设置课程、营造氛围”,他建议,为孩子开设体育课、交往课都能弥补在家自学的一些不足。
先考量自己能力与孩子心理发育
而家庭教育专家陈穗民则说,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家庭里完成教育和现行教育体制无法兼容。如果家长仍然希望孩子能融入“主流”教育,在国内上大学,最好就不要轻易尝试在家开私学,因为这很可能会浪费孩子的时间。“毕竟学校教育已经有一整套完整体系”,陈穗民说,想要效仿的家长应先考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心理发育程度。
名辍学少年多从艺从文
中国的著名辍学少年,第一个得数韩寒。
1999年因新概念作文大赛出名的韩寒正在读高一,年仅17岁。同年,因成绩单上7门功课不及格,他按规定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韩寒又是7门功课不及格,在与学校协商后,办理了休学手续。当时,韩寒因“文学天才少年休学”而引起社会众议。之后,虽然一度有某些名牌大学愿意破格录取韩寒的说法,但他一直没有读大学。目前,韩寒是一名专业的赛车手,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
韩寒之后,每年都陆续会冒出一些主动辍学的少年,他们或写小说、或搞艺术。现年24岁的顺德容桂女孩安奕,高三时选择退学,过起了“卖字为生”的写手生活。此后,她成为佛山文学院签约作家,并出版了长篇小说《请把幸福还给我》。2008年,她还涉足影视创作,应一些导演的要求创作电视、电影剧本。
“韩寒式道路”被认为挑战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以韩寒为代表的一些名辍学少年都曾炮轰中国的应试教育、高等教育。
台湾“在家自学”已有十年
早在1998年,台湾就设立了“在家自学”体制。十年来,已经有近千学生获教育部门批准可以不用上学校,按照自己的天份和爱好去自学。为了帮助在家自学的孩子,台湾还有一个“自主学习促进会”,经常组织自学家庭来“共学”。
台北县申请在家自学的原因报告中,42%是为了“避免伤害”、“快乐学习”。数据还显示,在每一百名申请者中,起码有5位家长是专业教师。自主学习促进会调查发现,目前台湾在家自学有多种型态:第一种是个别家庭自行带孩子;第二种是“共学”,几个教育理念相近的家庭,聚在一起;第三种是教育团体,如读经会、国学会等,会组织孩子进行相应的专门教育。
根据台湾教育部门过去的承诺,在家自学的孩子必须比学校的学生多两年时间,满20岁,才可以参加同等学力的考试,投考大学。这一点让很多在家自学的家庭感到不满,认为这样一来减少在家自学孩子的机会。而今年5月,台教育部门对这项规定进行了修改,将年龄要求下降到18岁,等于降低了门槛。但是,不少在家自学的台湾家庭发现,在家自学的孩子在参加升学考试的时候,由于脱离应试教育氛围,成绩都不理想。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不少家庭在自学了一阵之后,又将孩子送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