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几个时期。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所成就,但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怎样与孩子沟通。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你给他浇水施肥,修剪枝叶,他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如果不加管理,小树有可能早早就弯曲分叉。教育孩子和管理花木一个道理。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孩子就会逆反,家长也会因孩子的逆反感到痛苦。
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而且还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想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但父母因忙着做其它的事情 而对孩子说:“等会儿再说,没看到妈妈忙着了吗?”或者孩子在外受到委屈,回到家想对父母倾诉,但 父母一听却不问真正缘由,就大为光火,对孩子大加训斥。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孩子越来越不愿与父母沟通,父母也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其实,家长在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理的同时,不妨多检查一下自己的方法和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
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做父母的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受到一种来自父母的尊重和鼓励,当然他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想不开而寻短见,做父母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伤害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孩子有异常行为发生,通常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积压的情绪得不到安慰支持与宣泄,转而毁灭自己.做出令父母无法接受的事情。父母要改变用强迫、指责等终极方式对待子女。父母不要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而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决定和要求,不论孩子是否同意.都必须按照父母自己的要求做。身为父母,应该清醒地看到,”一切为了孩子好”是所有父母行动的出发点,但是是让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好意“,孩子将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绝对服从,胆小怕事.二是消极对抗逆反心理加重。一些父母很少和孩子有平等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谈话几乎都是对孩子指责甚至对子女严厉的言语攻击.这相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经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
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也会很乐意与家长分享成功,失败与挫折。只有和孩子真正平等地交流了,真正平等地交朋友了,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具有良好的情商,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良好的情商,而不是大多数家长重视的智商。
孩子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等。一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父爱,也没有其他亲近的人能像母爱那样对其温暖和关怀,那么这个人长大候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爱“的营养越缺乏,他就越不能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更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很孤独。
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加深亲子关系,加强孩子对家长信赖和其自身的安全感。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同时,要公正地评价孩子。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你看看邻居家的小孩子....”这些话其实极大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被尊重的诉求。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当着自己的同伴说自己的不足,不要总讲自己的缺点,希望家长在同伴面前给自己“面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尊重孩子的诉求,如果孩子确实有错误,要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也不要让孩子感觉出家长的强势和武断。
只要父母要肯花精力去了解孩子的爱、尊重孩子情感和心理的需求,我想,亲子之间不会有啥不能交流和沟通的。亲子之间沟通顺畅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