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执教的班级是罗阳小学三(2)班学生。这个班共38名学生,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知识面广。
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常识第六册第四课《磁性》。这一课是在以前学过磁铁能够吸铁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对磁铁也比较熟悉,鉴于此,我打算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法组织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
案例经过:
导入新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用一个游戏导入:在乒乓球内放入小铁钉,在上衣口袋内放一块磁铁,把乒乓球贴着上衣口袋,球不会掉。学生先是发出一片惊奇的声音,马上在几个同学的猜测中得出了结果,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磁铁能吸铁。
探究磁铁性质。我提出问题:磁铁除了具有能够吸铁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然后发给实验盒让学生小组实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总结交流。30分钟后让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各组都说出了一些磁铁的性质,但是没有发现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而且方法比较相似没有什么创新。因为时间关系,已不可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了。我只能对学生说:“课后再去研究还有哪些性质吧。”这节课显然失败了,怎么办?就这样算了吗?
我分析教学过程,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实验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只是玩,没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分析原因后,我决定再上一节课,不再贪多求全,而是改变策略集中力量研究一个问题。
第二节课,我一开始就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哪些性质?学生一一作了汇报。我问学生,你是怎么发现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的?很快有学生发言,等学生把几种方法汇报结束后,我进一步问:“你还能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这一问使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面面相觑,似乎在说:“难道还不够多吗?”我微笑地看着学生,不一会儿,各小组就开始想方设法地用实验材料来试着证明这一性质。再次汇报时,学生找到了近十种方法,而且李斯敏一组还发现了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小车内悬浮,很象磁浮列车,再用一块蹄形磁铁在前上方吸引,还能让小车不断向前跑。你看,学生从这一性质的研究中居然找到了磁浮列车的原理,这难道不让人惊喜吗?!
案例分析:
一节课失败了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找出原因,再深入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比原来更多的收获。即好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学出现:-1(失败)+1(成功)≠0而>2(学生得到全面素质的培养)。一节课失败了,“失败”得值得。从中我得到了以下的启示:
v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和课时,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地增减内容和课时。《磁性》这一课如果只是根据教参中教学时间的安排,不论成功与否上过了就结束,也就不会出现以上的结果。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会留于形式,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了。当然,教师灵活处理是建立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的,不是随意地增删。
v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的知识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性,而要真正实施素质教学就不能太在乎知识没教好,而要在乎孩子所经历的这个过程有什么价值。只要能给学生留下一个经历,在40分钟经历之外,作为人生经历,他第二节课就会发现前面的结论是错的或不全面的。发现并纠正自己错误的经历,这也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历。
为此,在一节课里,教学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学生就会平均使用力量,结果疲于应付,每一个问题都得不到深入。教学的内容应该集中在一二个问题上展开并且深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等诸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即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而淡化学习的结果。
v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小学生年龄小不可避免地存在自控力差、计划性弱等特点,他们的活动尤其是课堂内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磁性》这一课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盲目地活动,浪费了宝贵的课时但收获甚微。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明确的问题将学生引向一定的研究方向,关注并适当地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才会出成效。
v 观察、实验应有目的性。
观察与看的区别之一就是观察是有目的的通过感官或工具认识事物,而看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实验往往也是来验证原有的假设或猜测的。所以观察、实验前应有计划,有明确的目的性。《磁性》这一课第一节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让学生在活动前进行思考和计划,学生没有观察研究磁铁性质的明确目的,实验过程就很盲目,结果发现磁铁的性质不多,科学素养也得不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