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小学自然教师逐步更新课程观、教学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广大教师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配合上海二期课程改革推广的需要,根据小学自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总结新教材试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落实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教师应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以及相应的评价计划,保证小学自然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小学自然的教学过程应为落实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服务,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改革要求;应充分体现小学自然科学启蒙的特点,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态度和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重点。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二、关注学生经验水平,精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经验水平,所选教学内容应既适合学生的经验范围和能力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内容载体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主,并考虑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处理,合理选取教学素材,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应采用实验演示、图表、模拟等直观手段使之具体化,以适应学生的具体经验和能力水平。
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学主题应突出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并通过教学主线反映各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把握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符合学生产生问题、探究质疑、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做到内容主线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切合。
三、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自然教学应充分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处理数据与解释结果、交流与反思等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记录、运用科学方法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或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应密切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引导和适时的帮助;应关注学生中新颖的问题或方案,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注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差异,及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应关注交流与表达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合作,相互启发,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如观察、实验、比赛、游戏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组织在课后开展各种后续活动。
教师应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实验、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实验前必须预先做好准备,要学生做的实验,教师应当在课前预先做过;在野外观察前做好实地勘察;要指导学生如何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药品等,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野外观察时注意防止发生意外,落实自我保护的措施。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自然应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为主要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学活动应在实验室进行,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教师在利用好各种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等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收集信息与展开交流的途径。
六、树立发展的评价观,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应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评价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长为依据,展现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应积极改进和探索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评价手段上要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记录和教师记录,书面考查与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即时评价,通过即时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启发,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