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豆开心作文                   师训会掠影  加盟校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课件 > 教案部分 > 其他学科 > 详细内容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发布时间:2010/10/21  阅读次数:2879  字体大小: 【】 【】【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步了解家蚕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饲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课时安排基本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以下四课时:孵化(包括产卵、孵化)、蚕宝宝在长大(幼虫期)、结茧(包括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包括成虫、交配、产卵)。如果教师可以直接获得蚕卵,那么可以从第1课开始教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那么可以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行。
            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从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及蚕的实际生长情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课的上课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可以穿插教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教师换课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提前从事孵化和饲养(分批进行),以保证每课时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同时给予必要的饲养指导,学生随后从事饲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知道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了解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初步培养长期观察的能力。
3.  进一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4.  初步学习长期饲养小动物,培养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5.  培养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第1课    孵化
                              (对应教材第24—26页)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蚕种纸,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观察蚕卵并在课后带回家孵化,进行相关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已经提前孵化出一批蚁蚕,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观察蚁蚕并学习有关饲养方法。
本课通过活动一,要求学生通过肉眼及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并猜测哪一种颜色的蚕卵先孵化,课后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观察和验证;通过活动二,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录像,了解蚕卵孵化的过程,还要使用放大镜观察教师提前准备的蚁蚕,了解蚁蚕的外形;通过活动三,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条件,首先讨论可能有哪些条件会影响蚕卵的孵化快慢、如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然后在课后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通过活动四,按照教材的图片以及教师的演示,准备饲养蚁蚕的工具和食物,课后饲养蚁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其形态;教学难点是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2.  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3.  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
4.  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5.  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蚕卵的放大图片、蚕种纸、放大镜、蚕卵孵化的图片、蚁蚕、桑树的图片、桑叶的图片或实物、纸盒、蚁蚕、羽毛或干毛笔、剪刀。
  
活动一    观察蚕卵(p.24)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
2.  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3.  通过肉眼及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  再次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蚕卵。
3.  讨论:蚕卵的相同与不同。
4.  猜测:哪种颜色的蚕卵先孵化?
指导要点
*  提示学生可以用尺测量蚕卵的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等,并提醒学生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
*  可以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蚕卵。
  
活动二    观察孵化与蚁蚕(p.25)
活动目标
        1.  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
2.  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学生活动流程              
1.  分组观察:蚕卵孵化过程的图片。
2.  观看:蚕卵孵化过程的影像资料。
3.  比较:不同颜色的蚕卵哪一种先孵化,把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4.  观察:蚁蚕的身体特征。
指导要点
*  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蚕卵的颜色,发现蚕卵色深就意味着即将孵化。
活动三    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p.25)
活动目标
        1.  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并进行探究。
            2.  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知道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为什么有的蚕卵孵化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有哪些因素影响孵化的快慢?
2.  设想: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3.  设计:验证自己设想的实验方案。
4.  实验:课后从事探究影响蚕卵孵化快慢的因素的对比实验(为蚕卵设置不同的孵化环境),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5.  交流:各自的结论。
指导要点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目标设置环境条件,探究其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提醒学生尽量用简单的办法来设置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且具有可比性。例如,研究温度对孵化快慢的影响,光照、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应该恒定。
*  学生要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某环境因素对孵化快慢有无影响,如有影响,是怎样的影响。
  
活动四    饲养蚁蚕(p.26)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学生活动流程              
1.  阅读:教材第26页资料,认识养蚕工具、蚕的食物和怎样收集蚁蚕。
2.  观察:桑叶的特征,辨认桑叶。
3.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饲养工具,课后开始饲养工作。
指导要点
*  教师可演示如何准备养蚕的纸盒,如何用羽毛或干毛笔收集蚁蚕。
*  可从叶脉的深浅、叶缘有无锯齿、叶表面的触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辨认桑叶。
*  教材中提供了一份记录的范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记录项和记录的格式。
  
其他教学建议
            教师在课前先孵化部分蚕卵(孵化方法见本单元课程资源)后即可进行本课的教学。
            在活动一中,观察蚕卵的大小时可以与芝麻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蚕卵有哪几种颜色,讨论颜色与孵化先后的关系。在活动二中,观察蚕卵的孵化,最好能找到动态的录像,更为直观生动。观察蚁蚕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大小、身体的颜色、体表是否有毛。在活动三中,通过教材图片的启发,学生应该能够想到一些环境条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简单的办法来设置对比条件,探究环境因素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比如探究温度的影响时,可以把两小张蚕种纸分别放在朝南房间和朝北房间。由于时间关系,建议活动四由教师演示,只要交代清楚容器的准备、收集工具与方法、食物的准备即可,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的课堂指导开展饲养活动。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一下课后需要完成的工作:一是准备饲养的容器;二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目标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探究其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探究结果在下节课交流;三是观察记录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的先后次序,观察结果也在下节课交流。必须提醒学生在采摘桑叶时一定要爱护桑树,只采叶不折枝,采摘的叶要适量。另外要注意安全,不上树,不到太远和危险的地方采桑叶。未经别人允许,不采摘私人住宅和公园、单位的桑叶。应该让学生把养蚕的事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
  
  第2课    蚕宝宝在长大
                                (对应教材第27—28页)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教师提前饲养的至少三龄以上的蚕宝宝,然后学生通过课外饲养回顾课堂所学,同时开展一些持续时间较长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观察活动。此外,逐渐成长的蚕宝宝在饲养中有别于蚁蚕,因此本课还要继续学习饲养方法。
本课通过活动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蚕宝宝的主要结构,同时注意观察蚕宝宝的运动方式和进食方式;通过活动二,观看图片或录像,了解蚕宝宝蜕皮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蚕宝宝蜕皮前后的表现,并且对蜕下的皮进行观察,猜测蜕皮的原因,使学生体会到蚕宝宝必须蜕皮才能长大;通过活动三,继续饲养蚕宝宝,了解后续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蚕宝宝的外形以及了解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本课的难点是通过观察蚕宝宝蜕皮前后的表现以及蜕下的皮,猜测蚕宝宝蜕皮的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1.  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身体结构,知道蚕宝宝是蚕的幼虫。
2.  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运动方式与进食方式。
3.  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蜕皮过程,知道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
4.  继续学习饲养蚕,进一步培养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蚕宝宝的图片、蚕宝宝、桑叶、蚕宝宝蜕皮的图片或录像、蚕宝宝蜕下的皮、关于饲养蚕宝宝的图片。
  
活动一    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p.27)
活动目标
        1.  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身体结构,知道蚕宝宝是蚕的幼虫。
2.  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运动方式与进食方式。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饲养大的蚕宝宝。
2.  画一画:蚕宝宝的外形。
3.  模仿:蚕宝宝的运动。
4.  观察:蚕宝宝的进食过程。
指导要点
*  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身体的长短、结构及颜色。可让学生数一数蚕宝宝的身体分多少节,足有几对,还可以观察口器及气孔等(详见参考资料)。
*  引导学生关注蚕宝宝的身体各部分是怎样配合的。
*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蚕宝宝的进食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动作。
  
活动二    观察蜕皮(p.27)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蜕皮过程,知道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
            2.  培养观察蚕宝宝蜕皮过程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图片。
2.  交流:蚕宝宝的蜕皮过程。
3.  观察:课后观察自己饲养的蚕宝宝的蜕皮过
程,搜集蚕宝宝蜕下的皮,把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
4.  交流:蚁蚕养到现在蜕过几次皮?
5.  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指导要点
*  观察时可以结合活动作业上的要求进行。
*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发现蚕宝宝要长大必须蜕皮。
  
活动三    继续饲养蚕宝宝(p.28)
活动目标
        继续学习饲养蚕宝宝,进一步培养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学生活动流程              
1.  交流:蚁蚕饲养到现在的经验。
2.  阅读:教材第28页的内容。
3.  为蚕宝宝的生长继续设计成长记录册。
指导要点
*  重点交流蚕宝宝的生活规律,尤其进食时对食物的要求。
*  提示学生每天观察并做记录。
  
其他教学建议
            根据蚕的生长特点,本课可在蚕卵孵化后约半个月,蚕宝宝第三次蜕皮时教学。
            如前所述,教师孵化、饲养的蚕比学生饲养的蚕大,可以带到课堂供学生观察,所以本课的活动一以活体观察为主,其中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还需要结合图片。在观察蚕宝宝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蚕宝宝身体各部分是怎样配合的;在观察蚕宝宝吃桑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动作。由于蚕宝宝完成蜕皮的时间较长,而且上课时间不一定正好有蚕宝宝蜕皮,所以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以观察图片为主,如果能让学生观看录像,效果更好,但是教师应通过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的饲养中注意观察蚕宝宝蜕皮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蚕在生命周期中一般的蜕皮次数,通过收集蜕下的皮并观察其有无弹性,了解蜕皮对于蚕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提醒学生,收集蜕下的皮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完整(头部的皮掉落在一旁勿遗漏),二是尽快整理、粘贴在活动作业上(干燥后易碎,无法粘贴)。活动三仍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
第3课    结茧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课堂上学生为自己的蚕宝宝准备蚕蔟,另外观察教师提前饲养的蚕结出的茧以及其中的蛹;学生先在课堂上观看录像或图片,初步了解结茧的过程以及结茧后蚕蛾如何变化为蛹,课后再带着任务观察自己饲养的蚕。
            本课通过活动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蚕蔟、哪些材料可以做成蚕蔟,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饲养中观察:没有蚕蔟的情况下,蚕宝宝是否还吐丝?通过活动二,使学生初步了解蚕结茧的大致过程。通过活动三,要求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完整的和剖开的蚕茧,了解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等特征,以及蚕茧内部蛹的形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茧和蛹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是观察蚕结茧后的变化。
  
本课教学目标
            1.  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
2.  初步了解蚕结茧的过程。
3.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关于蚕蔟的图片、纸条、麦秆、吸管、剪刀、蚕宝宝结茧的图片或录像、蚕茧和蛹的图片、蛹形态变化的图片或录像、蚕茧。
  
活动一    准备蚕蔟(p.29)
活动目标
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
学生活动流程              
1.  制作:阅读教材第29页,制作蚕蔟。
2.  讨论:蚕宝宝对结茧地点的选择是怎样的?
3.  讨论:没有蚕蔟,蚕宝宝还会吐丝吗?
指导要点
*  教师可以讲解蚕蔟的制作过程。实际饲养中蚕蔟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只要让蚕宝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即可。制作时注意安全。
  
活动二    观察结茧(p.29)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的过程。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蚕宝宝结茧录像。
2.  交流:蚕宝宝结茧的过程。
3.  观察:课后观察自己饲养的蚕宝宝,把它们的结茧过程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
指导要点
*  重点看蚕宝宝结茧前的变化,必要时利用遥控器做停止、慢放操作。例如启发学生关注蚕宝宝如何选择结茧的地方。
  
活动三    观察蚕茧和蛹(p.30)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蚕茧和蚕的形态变化过程,初步了解蚕茧和蛹的特征。
2.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
            3.  在剖开蚕茧的操作中,培养胆大心细的实验技能及爱护生命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蚕茧的形态和结构。
2.  猜想:蚕茧中的蚕宝宝在做什么?
3.  观察:剖开蚕茧,观察蚕宝宝变成蛹的过程。
  
指导要点
*  还可以用手触碰,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等特征。
*  教师可以提供录像资料,也可以提供过程标本。
*  提醒学生蚕茧中的蚕还处在生命变化过程中,剖开时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害到它们。
*  引导学生观察蛹的外形。
  
其他教学建议
            根据蚕的生长特点,该课可在蚕卵孵化后约一个月,蚕宝宝即将吐丝结茧时教学,同时教师应备有先期已经结成的蚕茧。
            在活动一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蚕蔟的作用是让蚕宝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因此,实际饲养中蚕蔟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只要让蚕宝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即可。教材所示的纸格蚕蔟用于蚕数量较多的情况(容纳的蚕多、节省空间),如果学生饲养的蚕不多,可以根据小博士的提示,用其他材料做成简易的蚕蔟,形状不拘。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注意思考一个问题:“没有蚕蔟,蚕宝宝还会吐丝吗?”从而把单纯的制作活动转化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二中,如果有录像观看,效果会更好,同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注意活动作业的记录要求。在活动三中,剖开蚕茧最好由教师操作,一是考虑学生的安全,二是避免学生伤害茧内的蚕蛹。由于通过剖开的茧观察蚕从幼虫到蛹的形态变化可能观察不到全部过程,因此配套的图片或录像是必不可少的。
  
  第4课    破茧而出的蚕蛾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教师提前饲养的蚕蛾,课后完成自己的饲养和观察任务。最后,通过回顾四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总结出蚕一生所经历的阶段,初步了解蚕的生命周期。
本课通过活动一,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或录像,了解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通过观察教师准备的蚕蛾,了解蚕蛾的外形特征。通过活动二,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录像或教师提供的蚕蛾,初步了解雌雄蚕蛾在外形上的大致区别以及蚕蛾的繁殖过程。本课还以课文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了蚕一生的主要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蚕蛾的外形特征和蚕一生经历的阶段,教学难点是区分雌雄蚕蛾。
  
本课教学目标
1.  知道蚕蛹变化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
2.  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结构。
3.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4.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物的态度。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蚕蛾破茧过程的图片或录像、蚕蛾交配与产卵的图片或录像、蚕蛾(雌雄)、放大镜。
  
活动一    观察蚕蛾(p.31)
活动目标
        1.  知道蚕蛹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
2.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特征。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
2.  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
3.  阅读:教材第31页的资料,知道家蚕是昆虫。
  
指导要点
*  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刹那,可以控制录像的画面进程。
*  引导学生观察蛾的触角,数一数足有几对,翅有几对(详见参考资料)。
*  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成虫的身体特征符合昆虫的标准,即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活动二    观察交配与产卵(p.32)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交配和雌蚕蛾产卵的情况。
2.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3.  继续进行饲养与观察,保持较强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蚕蛾交配过程的录像。
2.  观察:雌蚕蛾的产卵。
3.  讨论:怎样区分雌雄蚕蛾?
4.  讨论:根据自己养蚕的过程,说说蚕的一生包括哪些阶段。
  
指导要点
*  可以观察雌雄蚕蛾在形态上的差别:雌蛾体
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
*  结合教材第32页的图片进行讨论。
  
其他教学建议
            根据蚕的生长特点,本课可在结茧后十多天,蚕蛾破茧而出及部分蚕蛾开始产卵时教学。
            与观察蚕蜕皮、结茧等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类似,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蚕蛾出茧的过程,因此,在活动一中,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蚕蛾是如何破茧而出的,如果有动态的录像,效果更好。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应该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活体蚕蛾。在活动二中,如果有雌雄蚕蛾正在交配,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区分雌雄蚕蛾有一定的难度,除了直接观察蚕蛾的形态,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蚕蛾交配以后的表现,根据课文得知,雄蚕蛾会死去,雌蚕蛾会产卵,由此分辨雌雄,然后再观察它们在触角大小、腹部大小等方面的区别。如果课堂上无法同时观察到交配与产卵,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后,由学生在课外饲养中完成观察。蚕一生经历的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饲养与观察,总结出蚕一生的四个阶段。
            个别蚕卵在产下不久后会再次孵化,这可能与蚕卵的“化性”和“滞育”特性有关(详见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教师只需要解释“与蚕卵的不同特性有关”。但是,由于温度、湿度、食物等条件不能满足幼虫的生长需要,这些再次孵出的幼虫通常无法饲养到结茧。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学习评价单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坚持长期的饲养与观察,并且保持较强的探究兴趣。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在饲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究品质,如耐心、细致、较强的观察力、强烈的探究欲望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经验交流情况以及自由记录页的记录情况来综合考评。
  
动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加盟快讯
加盟学校

法律声明|关于我们|投稿本站|在线报名|加盟管理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五莲路593弄  作文教学圈微信号zuowenfudao  电话1304669191  QQ52232736
copyright 2000-2009 上海子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子儒教育)官网 ( zuowen360.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