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2.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说明:
《春》是传统名篇,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好的文章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教学的东西很多。如教学目标或定位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或定位为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或定位为情感的熏陶,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怎样教出这一篇的特色,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说来,用《春》教朗读能力与用其他的篇目教朗读能力是一样的,如用《天上的街市》等,也就是说教《春》最好教出一般篇目不能承担的教学目标来,才算是文尽其用。
《春》是朱自清先生为编教材而写的文章,甚至当时都没有发表在报刊上。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出对于新生命的礼赞,对希望的赞美,这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所以,将这篇文章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是切合文本特点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2. 难点: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说明: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大任务,关键是具体而微地深入到文本中,建构阅读一类文本的阅读图式。发现与品味《春》的语言特点,建构生动活泼的语言在词语与句式选用上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学习任务。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特点的品味把握的目标还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要求就比较高,教师要适当点拨,也不妨自己讲解,再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
范读,或者放录音。 |
听读、感受。 |
用好的朗读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
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
布置任务
(概括语言特点可能比较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等。) |
散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语言特点。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
朗读是感悟、体验的重要方法,《春》这样的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在反复朗读中发现。
类的学习是一种规则的学习,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深入探究,发现规则。 |
布置任务,小组指导,组织班级交流。
(词语:叠词、儿化;句式:短句;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
选择一两个自然段,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小组合作,发现、交流。
|
学习语文,知道抽象的概念是用处不大的,要在具体的语言品味中发现这些概念的内涵才更加珍贵。
学生知道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还要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推进着的,也是成长着的。 |
布置作业,强化发现。 |
朗读《匆匆》,归纳《匆匆》的语言特点,并与《春》的语言特点作比较。 |
上网寻找《匆匆》,朗读,发现,比较。 |
布置作业是为了将课堂学习有效延伸,随意地设计作业往往削减课堂学习的效果。 |
思路点拨
1. 学生至少朗读课文三遍,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录音。
2. 教师随机请学生交流:播放录音,同学评议,修正,再朗读。
3. 学生选择同样内容再一次录制自己的朗读。
4. 教师随机请学生交流:播放两次的录音,评分,略加点评,有争议的评分可以讨论。
5. 总结朗读的要求与技巧。
练习举隅
1. 选择文中某一情景,换用适当的古诗词表达,可以是整首诗词,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语句。
2. 体味下列语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1) 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
(3)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 描绘你记忆中春天的某一朵花,某一片叶,某一处景等,尝试用两种以上的不同语言特点来写。
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 ,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 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 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 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方案二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最欣赏的段落(同方案一第二课时的研习课文);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内容。
方案三
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第三课时:理解课文的写法,完成书面作业 。
3春风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感受北国春风的特点。
2、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阅读和体验,理解作者赞美北国春风的真挚情感。
3、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说明: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学生来讲,要真切体会到北国春风的磅礴气势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应该是一条可行之道。本文语言口语化的特点很明显,文中那些地道的北方语汇在朗读和理解上给学生带来一些障碍,因此教师准确的范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北国春风的赞美之情。
说明:
写情,是散文的最大特点。本文以北国春风为歌咏对象,在生动的描摹中尽情地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把握这种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使重点内容得以落实的方法和过程比结论本身的得出更显重要,所以在品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的品味和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说明:
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态度在文中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在教学中不必出现“线索”这个具体的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作者的态度、评价)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可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加深对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准备资料:古诗中的春风。请学生自由选读一句古诗。问:你喜欢的这句诗中春风具有什么特点? |
自由选读材料中的古诗。交流诗中春风的特点。 |
从古诗句中感受不同的春风,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范读课文,问:①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了解到哪些生字(词)的读音?②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听范读后交流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是一些典型的北方语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
范读为学生的自读打基础,并在听读过程中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描写北国春风。 |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
提出问题:作者是一个南方人,在他笔下的北国春风具体什么样的特点呢?
方法提示: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来感受北国春风的特点。 |
自读文章,寻找关键语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或旁批、或诵读、或抄写等),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春风的特点。 |
问题的设置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在对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 |
比较阅读,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
布置学习任务:与《春》第5段“春风”部分进行比较,问:两篇文章均是名家名篇,你更喜欢哪一篇文字? |
指名朗读《春》第5段文字。小组讨论,交流。 |
《春》文已学,以已知(文章的语言特色)带动对本文语言风格的探究,意在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审美眼光。
|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
领读课文 |
学生自由加入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
思路点拨:
本文是自读篇目,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安排教学。如果时间紧,可以在课前布置阅读课文,完成比较阅读的表格(见下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组织朗读。还可以阅读笔记的形式组织教学:布置学生自学课文,从生字、词语的积累,到主要内容的朗读,从对关键语句的圈划、点评,到对课文内容或表现手法的质疑,都可由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然后在课上进行自学交流,着重针对学生普遍存疑之处讲解。
《春》(第5段)与《春风》的比较一览
篇目 |
描写对象 |
景物的特点 |
作者的情感 |
语言特色(例句摘抄) |
《春》 |
|
|
|
|
《春风》 |
|
|
|
|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北国春风的感受(字数不少于100字)。
2、从下面的诗句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写下你的点评。
(1)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何逊《咏春风》)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春风》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朱自清 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
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
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
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
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
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
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2花的话
上海市青云中学 俞青青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二部分“花的谈话”进行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作者抓住各种花的特点,并赋予人的品格的写法。
2、 调动学生质疑兴趣,通过“感知——质疑——探究——感悟”的方法和步骤深入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
说明: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花的话》的教学设计中,立足于“用足、用好、用活文本”,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和体验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教学过程成为“感知——质疑——探究——感悟”的个性发展过程。而作为童话,《花的话》首先展现的是“各色各式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直接涉及的花有九种之多,又各有特色,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课文易于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所以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培养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花儿们的对话,概括出他们的共性以及各种花的性格特点,初步把握文本的主旨。
说明:文章设计了一个“虚妄的园子”,从花开惊春入笔,春色让它们日久厌倦,进而月下比美论贵,最后却是小男孩摘二月兰献师。笔锋转挪之处,花之艳丽、情之特别都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感易知,通过分角色朗读能促使他们从“园子”跳开去探究更加丰富的生活世界。
教学难点:
采用“感知——质疑——探究——感悟”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的能力。
说明:语言的内在魅力是在感知、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得以彰显的,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精神交流彰显语文内在魅力,进而促进学生成长、健全学生心智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
“鲜花惹人爱”,不知同学们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
学生交流喜欢的花以及理由,表明自己不同的审美情趣。 |
这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小男孩选择二月兰送给老师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
初读文本,概括内容 |
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划出重要的字词并概括文章内容。 |
生字词:虚妄、颔首、纤薄、屈尊纡贵。内容概括:春天的花园里不同的花儿聚到一起争奇斗艳,在清幽的月光下他们各自在夸耀自己的魅力;一个小男孩飞跑进花园摘下二月兰要送给老师,花儿们沉默了。 |
语文课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这些步骤是不能省略的,如果学生概括不完整,教师应多让几名学生来说,说到完整为止。 |
分角色朗读,感知内容 |
文中哪几段是写“花的话”的?请同学们自荐来分角色朗读,从花儿们的对话中你看出他们有什么特点? |
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进行点评,在点评中得出这些花儿都有着“骄傲”的特点。 |
六年级学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是把握课文的有效方法。 |
用“质疑——探究”的步骤深入阅读 |
1、师引导:文章只是要表现花儿们的骄傲吗?你们都读懂课文了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给出讨论的方向。
3、针对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并引出拟人的写法:写花是为了写人,花的世界亦是人的世界,这些花都象征了不同类型的人。 |
1、学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如:A、“这是一个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花园”,这句话矛盾吗?B、文中写花儿们的骄傲,有没有必要写八种花?C、既然写“花的话”,有没有必要写他们白天盛放的情景?D、花儿们为什么沉默了?……
2、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3、交流要点:B、不能少写,因为“骄傲”是他们的共性,但骄傲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性格是不同的。A、“非真实”表明这些不同季的花开在一起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非虚妄”表明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是常有的。(其它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
文章似乎很简单,但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语文学习的阅读和日常阅读的区别在于此:深入文本,把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 |
体验感悟,扩展延伸 |
1、读了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感悟到了什么?
2、布置作业:以你所感悟到的这句话为中心写一段话;阅读宗璞的《送春》,结合文中“花儿们都沉默了”,说说你作为花儿们的一员会想些什么。 |
1、思考回答,如: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做人要有二月兰式的默默无闻的品质;看人应注重内在,而不能只重外表……
2、选择一项作业完成。 |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悟”,在“悟”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比较容易,“读写结合”是写作训练的好方法。 |
思路点拨:
以上的教学思路比较适合思维活跃的班级,重在通过质疑把握文本。如果班级同学发言不很积极,也可以边朗读边讨论,以理清各种花所表现的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为主要教学过程。在读完全文以后提问:作者写花儿们在月光下比美论贵的用意是什么?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暴露了现实世界中一小群人的自我炫耀、骄傲自大的灵魂,也衬托出二月兰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并藉此表达作者对朴素平凡、默默奉献如二月兰的老师的敬爱之情。
练习举隅:
1、抓住句中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
(1)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她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在这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她们聚集在一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着开着,花儿们看惯了春天的世界,觉得不过是如此。却渐渐地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个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作者描写花的重点词句,揣摩花儿的心理进行朗读。如:丁香慢吞吞地想着适当的措辞。
3、“花儿们沉默着”,设想其中某一种花在此时的心理活动,并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花的话(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听读——默读——分角色读,揣摩理解各种花的心理特点,懂得做人要有谦虚质朴、无私奉献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1词语“虚妄”、“繁复新巧”的含义; “纤薄”、“颔首”、“花相”、“屈尊纡贵”的音、义。
2 了解童话的特点。
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揣摩最后花儿们会说些什么?(转换成语言表达)。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仿写童话。(借其他事物之口,也用对话方式阐明某个生活道理)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1小男孩为何选二月兰,并准备送给老师?
2花儿们为什么最后沉默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花,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二 审题生趣
看到这一题目,你的直觉是什么?
如:全文用拟人手法、 哪些花在说话、 为什么说话、会说些什么……
三 听读全文,解决疑问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凝神静听,提取信息:a 哪些花在说话?b 所谈论的话题是什么?c 众花的共同点是什么?(教师边配乐朗诵课文,边播放多媒体画面)
2 学生交流信息,教师板书。
四 沉浸文本,感知体验众花争论时的心理特点。(细微差别)
1 默读、圈画有关花的对话的语句,品味各种花的心理特点。
2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
3边交流边朗读有关语句,表演读出应有的语气,加深感知体验。
五 感悟理解课文中心。
1小男孩为何选二月兰,并准备送给老师?(难道他真的没注意到那些颜色绚丽形状各异的花儿吗?)
因为二月兰体现了人的谦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小男孩用送二月兰表示对老师谦虚、质朴、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赞美。
故事的寓意:告诫人们做人要有谦虚、质朴、无私奉献的精神。
2花儿们为什么最后沉默着?(抓住词语:不好意思)
3穿插口语交际训练:根据花的对话和心理特点,揣摩最后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
当堂交流,注意针对性。
六 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
1 拟人手法的使用。
2 结尾的含蓄。(如把花最后怎么想的写出来效果不如原文好)
七 仿写指导。
1选一种事物,为他们设计对话,揭示一个生活道理。
2模仿文中神态、动作等相关描写。
八 作业。(1、2必做,3选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不同语气)。
2 积累词语。
3 仿写训练(三选一)。
a 仿写:自选一种事物,设计对话,揭示一个生活道理。(200——300字)
b 改写:重新设计这些花的对话,另外确立中心。
c 续写:“之后……”花儿们重新开始交流。(不少于两种花的具体对话)
附板书设计:
四 花的话 1拟人化
童话 :
2结尾含蓄
宗璞
话题:自己才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
榆叶梅: 骄狂
玫瑰: 骄傲 自视珍贵
芍药: 看似不露声色,实际上大肆吹嘘自己 高傲自大 谦虚质朴
桃花: 迫不及待 对 比 二月兰
杏花: 毫不谦虚 不甘寂寞 默默无闻
迎春花: 看似公正,实在自我欣赏
白丁香、玉兰: 互相吹捧,抬高自己
做人要谦虚、质朴、默默无闻
课后记:
本文是童话故事,通过课堂的听读、默读、朗读、演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加之审题生趣、多媒体画面直观形象,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思维很活跃。
听读这一环节有声有色,学生提取信息效果很好。(课后不少学生还回味无穷)因此接着的默读难度也显得降低了。由于教师朗读榜样在先,学生的朗读表演比平时增色不少。
口语训练环节,学生思维踊跃,揣摩的对话既有针对性又富想象力,令教师赞叹不已。
仿写练习,学生有选树木、动物、文具等,选择面广,想象力强,且模仿文中的描写,读来实在引人入胜。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续写练习完成得也非常出色。
总之,这堂课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多种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多多尝试。
6春之古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说明:新教材诗歌比较多,诗歌的内容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文学底子薄弱,古文基础差,缺少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大多数同学是大声背诵而已,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明: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新教材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六年级学生活跃好动,加上诗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语 |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走进春的世界。 |
充分感受春的氛围 |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伴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
激发兴趣,引入正轨 |
介绍学习诗歌的方法 |
介绍平常诗歌学习的一般流程:读诗→解诗→悟诗→赏诗→读诗(背诵) |
从理性上认识学习诗歌方法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学习三首古诗 |
读诗
|
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
利用多媒体展现诗句说对应的图景,快乐地学习 |
|
解诗
1、 诗歌的背景,作者
2、 诗歌的大意
3、根据诗歌所绘景物寻找作者的游踪(或者寻找作者的情感思路) |
学生讨论完成:
举例:《春夜喜雨》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
讨论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认识为后几步储备力量
|
|
悟诗
“诗中有没有感情?” |
学生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举例:《春夜喜雨》表达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各抒己见,以诵读作为手段让学生悟情,口脑并用,学生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大胆发挥 |
|
读诗
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理解性朗读成诵 |
有感情地朗读
熟练地背诵 |
这一个环节将前面几个衔接起来,在书声里对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
布置作业 |
1、 选择一首你所喜欢的古诗,细致描写,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喜爱之情(字数不限)
2、 查找有关春天的其他古诗 |
回家完成作业 |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开拓视野,增加积累。 |
五、思路点拨
这三首古诗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也可以从总体上一起学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你最喜欢的是那首古诗,为什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来品味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练习举隅
1、《春夜喜雨》里的“雨”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2、《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的行踪如何?你能带我们去走一趟吗?
3、《江南春》为什么以“江南春”为题?
3、 请同学尝试以画来展现古诗所展现的春之古韵。
春之古韵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与联想及对比等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诵诗歌,感受春景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春的诗。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1.范读:
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
3.组织班级交流。
[明确:《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江南春》都抒发了诗人对春景的赞美之情。]
三、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多媒体画面、诗文朗诵。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
“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
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
“花重锦官城”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通过“早莺”“新燕”这些极具早春特色的典型事物,把春天的活力及大自然从深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情形尽情展现。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烂漫春花次第开放,使人看得眼花缭乱,如茵的绿草刚没马蹄。渲染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
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有感情地朗诵并熟读。
六、作业:
1.背诵。
2.选其中的两句进行点评。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 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行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7羚羊木雕
上海市曲阳第二中学 沈洁华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心目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联系生活,懂得与父母、他人沟通的重要性。
3、通过分角色朗读,试写鉴赏短文等步骤,感受作品引人入胜的文学魅力,为叙事作文的典范。
说明:
本文是少年心事单元中描写学生生活的家庭故事。因为它是以孩子自己的口吻讲述的故事,所以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和父母的这种矛盾是常见的“代沟”问题,所以借用此文来引导学生懂得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处里“代沟”问题是很好的契机。本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因此设计本课时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本文较为浅显,学生可以尝试就内容、结构作简单的赏析,以此提高叙事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通过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2、从结构方法与内容描写两方面赏析课文,初步学会选择适当的角度鉴赏文本。
说明: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我”的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爸爸、妈妈和奶奶切合身份的语言描写和传神动作神态描写等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名言导入,
感受友情 |
马克思的话: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你们眼中的友谊是怎样的?试着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老师的提示下可以用歌词、诗句、名言;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的和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
从名言的导入中,既学生对文章主题有初步的认识,也通过要求学生自己给“友谊”下定义的环节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速读课文
理清结构 |
根据自己对文章初步阅读的印象,用较为简洁的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或者用“______逼______(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内容。
注意结构特色和叙述顺序。
提示文章用倒叙和插叙的方法其目的常常是为了吸引读者,使文章故事有起伏波折之妙,更加生动感人。 |
学生能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了文章的倒叙和插叙方法后,作出相应的内容概括。“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一个价值昂贵的工艺品——羚羊木雕,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妈妈和爸爸知道后很生气,逼我去把这个雕要回来,我心里非常难过,万般无奈,我只得去把那只木雕要了回来。”或“父母逼孩子把已经送给好朋友的羚羊木雕要回来”。一句话概括。 |
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环节,对于记叙文,尤其有颇为曲折的故事情节的文章,学生一定要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着手,在文中找到它们各自对应的内容,并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
教师参与其中“妈妈”或“爸爸”这一角色的朗读,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示注意:重音、语气、 语速。
提醒学生认识文章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通过哪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感受描写的作用。
|
通过朗读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分析主要人物,并认识各种描写,尤其是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如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逼迫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富真情实感。使学生迅速融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就能为进一步把握分析课文中心打下基础。 |
课文研讨
归纳主题 |
以文中“要”还是“不要”回这个羚羊木雕引发的两种思想观念的矛盾斗争,引导学生揣摩一下“我”和父母的心理活动,看看他们各自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最后总结这场冲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个家庭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需要沟通。在遇到冲突时,双方都应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注意互相尊重,这样才能达到双方的平衡,在家庭生活中是如此,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时可以呼应开头的名言,使学生认识正确的友谊,珍视友情。以薄伽丘的名言结尾“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
学生根据所持的观点发言讨论,联系自己在生活中对这一类的事情的处理,谈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父母的错误在于把纯真友谊的价值与钱财的价值相提并论,没有真正理解友谊的珍贵,友谊的无价。“我”的错误在于没有与父母沟通。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会如何处理。 |
通过对矛盾的分析能启发学生对作品中矛盾双方的思想及价值观的剖析,从而自然地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对学生的现实意义。从讨论中明确《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也自然地引出对主题的思考:父母和“我”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如此才能避免许多矛盾,和谐幸福地生活。 |
思路点拨
选文显然贴近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其认知水平和情感。那么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对主题的分析认识。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用“如果你置身于这场家庭风波中,你会站在哪一边?”的问题激起同学们的讨论,进而推究产生矛盾的原因,引导他们对文中价值观差异的认识,逐渐从父母和“我”两代人所欠缺的是平时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来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亲情和友情发生矛盾时的处理艺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作点拨,认识到生活中的我们除了有自己的主见外,对学习,对友情,对沟通都要正确选择。
本文适合朗读,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且给予朗读指导。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不仅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清楚深刻地认识,而且能让学生从点评人物表演上顺势分析人物形象,为理解中心打好基础。而文章的结构特点也可以通过课本剧的编辑让学生关注。这样安排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
本文的教学安排中还可以选取适合比较的文本一起研读,在比较中感受主题。如同样是处理两代人的矛盾冲突的《父亲的纸条》一文,父亲巧妙的沟通方式,讲究教育艺术和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良苦用心是很值得我们赞赏和钦佩的。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等,都是值得比较鉴赏的,将它们从主题和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同样能使学生完全把握文章。
练习举隅
基础题:
1、请练习上下文,并使用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选取其中的四个正确运用于一段有主题的话中。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满不在乎 严厉 仗义 贵重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颤
写话:
2、文中如何表现“万芳”这位侠义的朋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写下他或她和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分享。
提示:当她看到“我”的运动衣被划破时,先是叹气,接着马上说:“咱俩先换起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当“我”听说她因为这事,被她妈罚站一个钟头时,我问她为什么不说裤子是“我”的,她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这些语言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万芳的侠义性格。当我拿着羚羊木雕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万芳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上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万芳的侠义善良、善于体谅、宽宏大度的形象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或者想象如果我坚决不去要回木雕,结果又会结何?
创新题:
4、用真挚的情感把这篇文章读给父母听,并交流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地生活。
5、本文通过生活中的典型小事反映大的思想观念问题,这种写作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本文情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剧烈,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写作中应吸取借鉴的。还有文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动作、情态,且人物描写都很符合人物身份,也是对我们写作有帮助的示范。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在随笔中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注意模仿课文的各种写作特点。
《羚羊木雕》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七(1)班 吕芙蓉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七(1)班 肖玉菲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七(1)班 江炜杰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七(1)班 吕婷婷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习。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 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习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6.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五、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六、板书
《羚羊木雕》
张之路
写了三件事:
万芳和“我”换裤子──上星期
“我”送羚羊木雕──昨天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妈妈(爸爸) 重财轻义(妈妈固执、生硬,爸爸老成持重)
“我” 重义轻财
奶奶 通情达理
万芳 仗义理解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