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豆开心作文                   师训会掠影  加盟校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课件 > 教案部分 > 中学语文 > 详细内容
语文教案六年级下册21-26课
发布时间:2011/3/10  阅读次数:5904  字体大小: 【】 【】【
21、一百个问号之后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在品词赏句中,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
说明:
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比较典型的议论性的文章。教师重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此类文章的兴趣,通过“品词赏句”的教学环节,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至于“论点、论据”此类的术语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暂不出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引题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
1、学生仔细观察。
2、交流观察现象、解释实验现象。
创设情景,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沉浸文本
读一读
  
1、要求学生散读后,思考: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
2、师生小结(穿插关于18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
1、   学生散读
2、   学生交流,明确:
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思路条理,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深入探究
议一议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话题:“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善于思考?
3、再读三则事例,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还需要具备那些素养?
  
  
  
4、齐读最后一节,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学生交流明确: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善思的脑子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学生圈划、批注、分析
第4段:敏锐地注意到、
第五段:紧紧抓住…不放
第11段:引起…注意
第13段:看到…感到奇怪…连忙
第14段:每当…一旦…就
第16段:又细细地观察…又观察
学生交流:(参考:善于联想;善于总结;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等)
通过品词赏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领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品质。
各抒己见
说一说
1、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例?
2、   读完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故事后,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2、学生交流感想,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意识。
拓展延伸,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并且通过事例的补充进一步领会如何根据论点选用合适的论据。
力求内化
背一背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
学生选点积累,当堂背诵。
选点参考:
1、成语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
2、格言警句
3、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   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
注重积累,增加学生的积淀。
布置作业
1、   缩写本文。
2、   搜集几则科学史上著名的事例,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一个观点。(以上任选一题完成)
3、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记录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完成时间两周,两周后交流)
  
通过缩写的形式进异步巩固。
鼓励学生利用各个渠道的教学资源。
思路点拨:
课前专题搜集“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发现”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发现”
导入课文,先明确课文中的三个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对应的三个重大的科学发现。然后学生质疑,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组织教学,完成文本的解读。(预设学生的质疑点主问题:文章在列举了两个事例之后,为什么还要列举第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
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利用提供的资料,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列观点,再举事例,最后作小结”
的方法写一段话。
练习举隅:
1、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2)             终于把“?”拉直,变成“!”。
(3)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
2、   文章在列举了谢皮罗教授的事例后,为什么还列举了其他的两个事例?
3、   试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以下事例能否替换文中的某一事例?
(1)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从洗澡水中受到启发,发现了检测王冠含金量的方法:利用浮力原理,将王冠和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分别放入同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通过比较两者溢出的水量,便可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打造的。
(2)             善于动脑筋的美国工程师霍埃看到家犬的牙齿排列后突发奇想地研制出世界上的第一根拉链。
(3)             有一次,牛顿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4)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次做完实验之后没有把实验器皿叫给助手洗干净存放。假期后,弗莱明发现在实验器皿里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霉菌。弗莱明研究这种霉菌后发现了青霉素。
  
  
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2、   懂得质疑的重要性,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任何的真理诞生于质疑,要学会问为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科学史上由于善于发问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理解名言,揭示课题
1板书: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这句名言向我们道出了一个真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会有所发明创造。
板书课题。
1读名言,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2交流作者资料。
通过对名言的理解,初步感悟到真理产生于思考、质疑。
二、学习文中事例,感悟真理
1作者为了证实这一观点,向我们列举了三个有力的事例。
2这三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三个事例?
3小结:典型事例更有说服力。
4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1自由阅读文中三个事例,要求:
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按“发现——思考——真理”的顺序叙述三个事例。
2讨论后交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史上由于善于发问而发明创造的事例。
通过阅读文中作者所例举的三个事例和交流学生收集的事例使学生真切地感到善于发问的人会有所发明创造,也体会到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读了此文,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个“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胜利者的愿望?
2你是否留意过人、动物行走的步态?从动物的步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1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2阅读《动物的步态》一文,思考:动物行走的步态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3课后观察一种动物的步态,用照片或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并写出启示意义。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发问的习惯,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学会迁移
  
教后感:
本文以引用格言警句的方式,提出看法,然后举出三个例证论述观点,最后,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再次强调,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解答生活中的疑问,你就能发现真理。因而全文说得清楚,所选事便很有典型性。当然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选文的学习,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学生课外阅读了许多书籍,脑海中储存了不少信息,应该提供他们展示的机会。因而在学习本文时,请学生再例举几个能说明本文作者观点的人物、事例,这样不仅同学们有了展示课外积累的机会,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积累,也使同学们更坚信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理!
  
22、《布鲁塞尔大广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布鲁塞尔,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2.学习作者将景点的介绍与历史传说的描述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方式。
   3.感受布鲁塞尔的历史、规模、风光和情调。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布鲁塞尔,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2.难点:理解“布鲁塞尔是西欧的首都”。
【正音正字】
   青睐lài   公爵jué 栉比zhì 竣工jùn     蜚语fēi 于廉lián
   拯救zhěng 对襟jīn 裤褂guà 璀璨cuǐcàn 瑰丽guī
【词语积累】
   引人注目 风格迥异 错落有致 别具一格 栉比相邻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济济一堂 不可一世 风云变幻 古色古香 蜚誉全球 栩栩如生 旁若无人
   楚楚动人 挺身而出 沧桑巨变 春光四溢 争芳斗艳 沁人心脾 久负盛名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
   3,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景物?
( 介绍了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于廉塑像、大广场鲜花地毯。 )
   4,几个景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
( 天鹅咖啡馆:引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
   市政厅:与布鲁塞尔历史密切相关的艺术珍品引出“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
   于廉塑像:由“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传说,引出布鲁塞尔不平凡的历史;
   大广场鲜花地毯:从渲染鲜花地毯的新鲜美丽,引出比利时在“二战”中的战斗英姿。 )
【结构层次】
   全文8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布鲁塞尔的地理优势,历史悠久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7段),详细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的著名景物。
       第3段,详细介绍天鹅咖啡馆,指出这里曾经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圣地。
       第4段,详细介绍市政厅,介绍了它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油画收藏。
       第5段,详细介绍小于廉塑像,介绍了塑像的形态、传说以及服装趣事。
       第6段,过渡段,由对历史的介绍转到对现实的记叙。
       第7段,详细介绍大广场鲜花地毯节,引出比利时在“二战”中的英姿。
   第三部分(第8段),简单概括布鲁塞尔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令人心醉。
【课文分析】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比利时位于欧洲西北部,东与德国接壤,东南与卢森堡相连,南与法国交界,北与荷兰为邻,西邻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本文通过对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的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小于廉塑像、广场鲜花地毯的描写,以及对这些著名景物的历史与传说的记叙,表现了布鲁塞尔的历史悠久、经济繁华、文化深厚的特点。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布鲁塞尔及其比利时的历史和文化。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为什么说布鲁塞尔是“西欧首都”?
( “这些国家既是欧洲又是全世界的重要国家,那么处于中心位置的布鲁塞尔当然就极为重要,甚至于被称为‘西欧首都’。” )
2,从第1段找出关于布鲁塞尔地理优势的词语。这给布鲁塞尔带来什么影响?
( 布鲁塞尔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处西欧中心。
   景色秀丽和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众多青睐,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总部设在这里,使她享有“西欧首都”的美称。 )
3,天鹅咖啡馆的“别具一格”与“独有意义”分别表现在哪里?
( 别具一格:大门上装饰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纯白高雅,华贵大方,具有无限的美感。
   独有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此居住; 咖啡馆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 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在这里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此问世。 )
4,布鲁塞尔市政厅有什么价值?
( ①这是一座经典的古代弗兰德哥特式建筑。
   ②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
   ③历史名人画像济济一堂。
   ④大厅犹如一座比利时民族史的博物馆。 )
5,于廉塑像有哪些情趣?
( ①形态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可笑可爱。
   ②狂欢节尿啤酒,游人争相抢饮。
   ③传说众多美丽,令人暇想。
   ④赠予许多服装,别有趣味。 )
6,介绍于廉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 写于廉的传说,使这一塑像具有传奇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增添了趣味和可读性。 )
7,“每逢10月1日,小于廉就穿上此装”,“此”指什么?“穿上此装”说明什么?
( “此”指汉族对襟小裤褂。“穿上此装”说明于廉是世界和平的使者,中比关系友好。 )
8,布鲁塞尔“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有什么特色?
( ①两年一度的八月举行。
   ②广场中心由鲜花铺成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地毯”。
   ③“地毯”中间有三个圆形喷泉。
   ④鲜花地毯由一百多万朵秋海棠组成。 )
9,“她像一枚金光闪烁的明珠,镶嵌在西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比喻。 形象地写出布鲁塞尔在西欧的重要、优越的地位。 )
10,仿照课文将景点介绍与历史传说结合的方式,选择一个上海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如豫园、南京路、外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介绍文字。
【相关连接】
   哥特式建筑:始于12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逐渐流行于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①空灵:柱子之间空空的,空间增大了。②纤痩:墙面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精精干干的。③高耸:高而直,整体看有向上拔起的感觉。④尖峭:尖形拱门、尖形窗,重重叠叠的尖顶。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建造时间早,桃形门洞,中间一个直径约10米的玫瑰圆窗,顶端尖塔作装饰。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工程前后都历经600余年。德国科隆大教堂:轻盈,双尖塔直插云天,四周无数小尖塔相呼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轰炸机数次飞过它的上空,但实在不忍炸毁它,因为它太美了,美得令人眩目。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雄伟,顶部135座大理石尖塔,犹如半空中浮现出的一座巍峨瑰丽的尖塔之林。(展示图片)
【学习小结】
   布鲁塞尔大广场,被称为“世上最华丽的剧场”。它呈长方形,长110米,宽68米。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鲁塞尔大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5、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24、马来的雨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 通过对马来雨特点的感受,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要今天带着大家出国领略域外风情,去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了,心情肯定异常激动吧!但是在进入异国他乡之前,我想让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出示诗句
雨知人意,雨解风情,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齐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丝丝缕缕的雨儿诉说着多少人生的感悟。我们说雨是所有伤感意境中最有表现力的典型,是大自然送给人类听觉的天籁,更是文人的好友,它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
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爱国诗人陆放翁在临安客栈里深夜听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丹青妙手王维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而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把自己和国家身世命运在诗歌中紧紧相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
  
二、 欣赏马来西亚风情:
过度语:
上海作家胡绳梁在还未踏入马来西亚之前,跟我们一样,对东南亚素有“海洋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充满了神往,那么我们先一块儿先睹为快吧!(PPT)(马来西亚风景图片)(视频)
  
三、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
大家通过课前朗读,已经沉浸到作家的文字中,用问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PPT)出示问题。
问题:
1、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2、课文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3、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
4、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如何理解?
5、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
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本堂课大家希望完成学习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四、 赏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请大家用直线在文中把描写雨的句子划出,体会、思考“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雨景中最美、最招人欢喜的即属江南之雨了。我们大家知道江南雨它有怎样的特点,——缠绵,温柔,作为上海作家他当然会习惯地联想马来西亚的雨景,他怎样设想?第一节,而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的雨却大大出乎作者所料,它们:噼里啪啦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水花,也出现别样的景致与感受。
2、那么作家又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大家发现第5节,第6节,第8节,第10节相应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让我们迅速能走进他的文字,去感受马来西亚的雨了。
(板书:高脚屋、街道上,海上)
3、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工笔细描这几幅画面,为我们勾勒异国他乡的雨景的?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场景,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PPT展示各场景,学生选择性赏析)
听雨:(听觉)
屋顶:大珠小珠落玉盘
芭蕉:圆润
(刚柔并济)
雨骤:金戈铁马
雨稀: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感受:平民的音乐(融入雨中,喜爱雨)
  
淋雨: (触觉)
雨骤如幕,风也吹不破;雨点溅起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
  
感受:冲冲凉是何等地快意,尽情享受(清凉)
  
观雨:(视觉)
雨壮观,雨像千针万线,欲将天和海缝起来;雨洋洋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雨成了斜斜的线条;雨声成了音符(通感),岛成了五线谱上的蝌蚪。
感受: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大雨中,享受着马来雨的爽快透彻与惊心动魄。
  
4、这样的雨拉开的幕不仅仅是风景,也是风情了,大家读懂这句话了吗?小组讨论,(风景与风情的区别)
教师适当总结:当下雨时,雨笼罩下的景致显得格外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和润泽;茅盾在《风景谈》中曾说过:风景里有人的活动才充满活力,在雨中,赏雨、听雨、淋雨也具有特殊的味道,所以,在风景之余,还透出浓浓的风情味。
  
5、至此,我们在作家文字的浸染下,我想我们不得不认可作者在开头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了: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不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的区别了吗?说一说,这样有何妙处?
“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不仅仅呼应开头,更是作者在亲历了雨后的真切感受的表达。语句简洁,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完整板书(PPT)
听雨(高角屋)——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淋雨(街道上)——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观雨(大海 上)——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五、 课外拓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
我们发现,单调的雨在作家笔下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得益于作家娴熟的写作技巧,其实,作家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在《水浒传》中一段精彩的描写。
大家读一读,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三拳”写具体的?
PPT: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比喻句,多角度等
  
六、 交流收获,形成文字
通过对作家文字的解读,我们不仅领略了马来西亚的魅力,我们更是感悟了作家文字的魅力,下面,大家在组内来说说自己的收获,交流是产生灵感的原动力,下面,要求大家运斤成风,下笔百余字,表达你自己独特的感受。
(可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多方面谈)写成80字左右的感悟
  
七、教师总结:
雨终究是文人的好友,雨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雨,恐怕,我们看不到那千年之前雨中的西湖美景,也看不到文人垂钓的孤寂身影,也听不到爱国诗人内心沉重的哀怨,所以,我们得感谢造化为我们送来人间最纯,最美,最让人遐想的雨吧,让我们用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去感悟,去领略雨的致真情韵,让雨净化我们的内心!
  
八、布置作业
说到此,我想不仅马来西亚的雨是风景更是风情,我们江南的雨、北国的雪一样充满着魅力,让学习古代的迁客骚人,用自己诗意的笔写一段雨中情,抒发自己此时此境的感受。
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句子
  
25、在埃及数骆驼
【课时】:一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2.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埃及乐曲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充满古老神韵的埃及乐曲”
问:提到埃及,你会想到些什么?
1.学生翻开预习本,读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埃及”
演示图片: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法老、壁画、金字塔脚下的骆驼
3.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节
二. 谈谈对骆驼的认识、了解
问: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的外貌?颜色?神态?性情?)
1.学生口头描述或找出文中的描写(第2.7.9节)
2.“好,我们来近距离地看看骆驼”
演示图片:有关骆驼
三.进入骆驼市场
1.问:作者带我们来到埃及的哪里数骆驼?
à骆驼市场(第4——11节)
2.思考:这里的氛围如何?交易怎样?
(提示:你走进这个市场有怎样的感受?环境、气氛是什么样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3.学生散读其中五节(第4.5.6.10.11节)
圈划、点评关键词句,后同桌交流
4.交流、小结: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5. 演示图片:骆驼市场
“数一数,这里的骆驼可以说‘数’也数不清”
四.引下:骆驼生意为何这么火爆?
讨论: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怎样?   (圈划、分析关键词句)
(提示:主要在第2.3.12节
->骆驼在埃及的地位?
->埃及人对骆驼的态度?
->骆驼与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交流、小结:骆驼在埃及的地位高,埃及人对骆驼亲密、宽容
埃及人离不开骆驼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2.演示图片:骆驼与埃及人 (再回到演示板书)
3.朗读第2.3.12.13节 (男、女、齐)
4.点提结尾:“我”为何要买一枚骆驼形状的项链坠?
     ->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
  
五.拓展
1. “走出埃及、告别骆驼,也许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那么,请拿出你们自己收集的图片。下面,我就让同学上台来,引领我们领略更多更精彩。”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风情图片  
并讲解(说明、介绍)
2.“我这里还有一系列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各地风情”
我展示图片
六.布置作业     (演示封底结束)
根据你收集的图文资料,突出风土人情特点,写一篇游记
(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的)
  
  
【板书】
一.骆驼市场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二.讨论
  
           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地位高           亲密、宽容
  
           离不开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26、《论语》八则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说明: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1、   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2、   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1、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2、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1、   背诵积累。
2、   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教学反思
“诵读”与“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杨智萍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不
仅仅在于把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当然,对于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的掌握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学生读文言文的工具。而要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诵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而这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古人是很重视“读”这种方法的。然而,也许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股一股的“风”。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不小心就把这种“最简单、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给丢弃了!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读出韵味。“读书有三到,谓口到、心到、眼到。……。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确实,读要用心,不用心,犹如“小和尚念经”那样的“读”是没有效果的。朱熹把“心到”放在“最急”的位置,可见眼睛看着,口里念着,心里专一地想着,力求读懂文章,是诵读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让学生读时必须提出专一的要求,甚至应根据所读文章的难易,设计相应的问题。用提问或课堂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查,以达到促使学生读懂的目的。
在“《论语》八则”一课的教学中,我明确提出“熟读成诵”的要求,并通过“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落实“诵读”。
在此结合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我以为还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   诵读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要选择一些能引发学生想象的美文佳句加以背诵。
2、   诵读不求“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多设置一些“读”的机会,直至学生“熟诵”。
3、   “不熟”等于不“背”。故而教师要把“诵读”做为一件教学常规,反复抓,抓反复。
4、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方法上可做一些指导。如“试背法”、“情景再现法”等。
“不求甚解”,“重在感悟”。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言文是“读懂”的,是“自悟”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语句法而明白的。初中阶段浅显的文言文应是一看就懂,稍难的是在借助查阅工具书或借助课后提供的注释学习而懂的,再则还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消化理解,悟出心得。
在《〈论语〉八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字词后,重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这八则语录的内蕴。教师在引导学生“悟”时要注意几点:
1、   教师要沉得住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悟。允许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念念有词”、“冥神静想”、“议论纷纷”……只要学生是在积极的思维,那么即使学生没有“悟出”,也是成功的。
2、   教师要适时点拨,给学生以“拐杖”,帮助学生“悟得”,使学生获得“自悟的诀窍”,体验到“顿悟”的愉悦。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思考体验。如联系相同的或不同的事例和见解,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联系上下文思索等等。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悟性”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教师要摈弃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以繁琐的、架空的分析和讲解替代了学生的吸收、内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一个“读”字当头,以读带讲。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记忆,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消化;读中形成语感,读中体会思想。继而,引导学生“悟得”。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
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
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说起这些话,没有哪个中国人会觉得莫名其妙,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
切感,可谓妇孺皆知。它们出自已经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并将继续对炎黄子
孙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书——《论语》。就是这部书将民族智慧的灵光留在我们
的血液里,代代相传。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
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宣言中说,
人类继续发展,需要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的确是这样一
位神圣的智者。
今天我们有幸翻开《论语》,聆听圣贤的教诲。
(电子幻灯,展现孔子画像和《论语》书影,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图)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在孔子的注视下,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理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
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
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
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
”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了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
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
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
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
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
,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可选择“知道,懂得”,前面的几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理解
为“这才是真的知道了”是顺理成章的。)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课文中含有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为学思想
。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不能机械地接受老师和书本传授的知
识,更多地体现自主学习;真诚坦白,不不懂装懂,让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得
到修正和补充,则尤为重要。)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
,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对学生而言,“传不习乎”是每天需要自省的一项,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对“朋友之信”的理解常显
得简单,应注意建立更高层次的朋友之信,把它变成共同健康成长的约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
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
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以律己的生活
态度。成才的因素有多种,自身实力是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让自己实力过人呢?
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只能是行为过当和虑事不
周。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
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
孔子认为面对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应该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
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
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能这样做的前提
条件应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具有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人生态度。
这是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常人的困难正在于无法放弃对他人的苛求,无法摆脱
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态,当然就无暇顾及自己应怎样做。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课后“积累”,搜集整理《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十则,做成读书卡片,有
条件的可做成电子幻灯。写明原句、原意和现在的意思。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为学:学而时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
   学而思之 不知亦智 好之乐之
修身:一日三省 谋事而忠 交友而信
   患不知人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中的成语,是广为流传的金玉良言,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并通过我们作用
于我们的后世,这就是手书口传的文化积累。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吸纳他人的
读书收获,今天的交流我们都将满载而归。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整理。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成语,准备如下: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
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
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补充《论语》成语积累,继续制作读书卡片。
2.课后“积累”第三项。
五、板书设计
按学生发言情况板书成语。
加盟快讯
加盟学校

法律声明|关于我们|投稿本站|在线报名|加盟管理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五莲路593弄  作文教学圈微信号zuowenfudao  电话1304669191  QQ52232736
copyright 2000-2009 上海子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子儒教育)官网 ( zuowen360.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