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豆开心作文                   师训会掠影  加盟校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课件 > 教案部分 > 中学语文 > 详细内容
语文教案六年级下册16-20课
发布时间:2011/3/10  阅读次数:4904  字体大小: 【】 【】【
  
  
16、过故人庄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研讨,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品味本诗“淡而不薄”的语言特色。
说明: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有着真切的热爱之情。这种深情又借笔墨浅显自然地流淌在质朴的诗句中。而诗歌是语言的精华。需要通过诵读品味来体会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而不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身处美好风景、美好人情时的愉悦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温习上学期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新课学习。
背诵这首诗,说说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及诗风特点。(向往功名事业,迫切希望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心情。诗风:气势宏大、境界阔远)。
在对已学诗文的回味中营造美好上课氛围,也为后文的比较作铺垫。
粗读诗文
  
  
  
  
  
  
  
  
让学生朗读诗文,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教师可巡视指点。
大意:作者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需落实字词:“具”—准备、置办;“合”—环绕;“桑麻”—庄稼;“圃”—菜园;“把”—端、拿;“就”—亲近、欣赏。(出声朗读、认真思考、互相交流探讨)
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诗大意,初步感受作者恬淡自然的田园诗风,为深入研读作准备。
深入探究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这首诗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风一样吗?有前人说本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主人待客热情淳朴、相处融洽亲切;环境清新宜人、开阔舒展;宾主把酒闲话、心情畅达恬美。即:景美人美氛围美。置身其中,诗人的身心备感愉悦舒适,自然心生依恋,有了再聚之念。(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诗句阐说原由、互相研讨补充)
  
  
《望》气势宏大、境界阔远。本诗:恬淡自然、平易简约。
“淡”是指本诗风格朴实自然、浅显平易。
“不薄”是指蕴涵句中的情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锻炼学生面对已知信息能有机梳理、组合、表达的语文能力,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思想的理解。
  
  
  
  
孟浩然与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有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学生应该了解。而孟诗的清淡旷逸应引导学生品味感受。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上网了解孟浩然的生平、诗作。
  
学生完成作业。
巩固积累、适度拓展。
  
思路点拨
课文后的小知识——《山水田园诗》中说,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那么,《过故人庄》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一首田园诗呢?有什么理由?(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家;诗中又写到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练习举隅
1、拓展学习与本诗题材、主题都相似的陆游的《游山西村》。
2、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除孟浩然、王维外,还有不少杰出的诗人,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你知道他们的诗歌特点或语言风格吗?请举一二例说说。
  
过故人庄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研讨,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品味本诗“淡而不薄”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与目标:
       品味、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4月4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A先请大家看一些田园风景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B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2、引导学生回忆温习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新课学习。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背诵这首诗,说说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及诗风特点。
明确:向往功名事业,迫切希望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诗风:气势宏大、境界阔远
二、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
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大意: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品读诗歌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明确:主人待客热情淳朴、主客相处融洽亲切;
           环境清新宜人、开阔舒展;
           宾主把酒闲话、心情舒畅恬美。
           ——景美人美氛围美,置身其中,诗人的身心倍感愉悦舒爽,自然心生依恋,有了再聚之念。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风气势宏大、境界阔远,那么这首诗又如何呢?
明确:恬淡自然、平易简约
3、有人说本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明确:“淡”是指本诗风格朴实自然、浅显平易;
           “不薄”是指蕴含句中的情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5、再读本诗
四、作业布置
       完成《点击》;背诵本诗
  
17   李白诗三首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行路难》
1、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典故在诗中的含义。
《送友人》
1、   诗人写离情,感情真挚热诚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   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月下独酌》
1、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2、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明: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课文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要能体会到三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教师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主体体验的过程,而一味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随意发挥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讲解,为学生的理解、感悟创设平台。《行路难》、《月下独酌》由于篇幅较长,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较为复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去品读,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学习《送友人》,教师在诗歌难点处适当点拨即可。通过师生共同质疑,学生释疑完成本诗的学习。
  
教学过程
《行路难》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
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初步理解,
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顾”:看;“安”:哪里等。
1、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
2、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
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深入研读
1、面对盛宴,诗人的心情怎样?
2、为什么“不能食”,感到“心茫然”?
3、诗中典故的含义是什么?
1、   自由散读。
2、   圈画重点字词:
“停”、“投”、“拔”、“顾”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解“冰塞川”、“雪满山”等词语的象征意义,理解典故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结合李白生平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自主探究
1、从“行路难”句到诗歌的结尾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侧重学生的自主理解、感悟)
2、揭示诗歌的主旨。
自读,小组交流。
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自信乐观的强音。
在“深入研读”部分教师示范指导的基础上生生交流,进行思维的启发、碰撞,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判断、分析、概括、表达等语文能力。
点拨层次,总结全诗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
通过失望希望、抑郁与追求的急遽变化,彰显诗人的人格精神。
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揭示本诗的写作特色。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自读《月下独酌》。
熟读成诵。
巩固学习内容,增强传统文化积累。
  
《月下独酌》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初步理解,
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1、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
2、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
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再读,读出了什么?
  
1、   自由散读。
2、   圈画重点字词:
“月”、“影”、“我”等。
3、“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2、揭示诗歌的主旨。
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
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熟读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通过这两首诗学习,小结赏析古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熟读成诵。
总结学习方法。
巩固学习内容,初步掌握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增强传统文化积累。
  
《送友人》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赏析古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是什么?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诵读,借助字典理解字词的含义。
3、圈画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品味,感悟诗歌思想感情及意境。
4、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理解把握,
研读探究
  
1、通读全诗,你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2、诗人是如何巧妙的用眼前的景物来写离情的?
3、最后一句写什么,写班马鸣的目的是什么?等。
问题不局限于此,如能通过学生讨论自行提出问题更好,教师可适当启发。
1、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
2、查阅字典,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
3、小组交流。质疑-答疑。
通过所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对于难点,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总结全诗
小结学生回答,并进行一定的纠错、修正。
完善对本诗的理解、感悟。
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对诗歌仍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熟读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内容、手法有何异同?
熟读背诵。
《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
比较学习,巩固深化。
  
思路点拨
本文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如按文体,从古体诗、格律诗的诗体特点入手,比较、赏析三首诗。也可从诗风入手,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情感。想象丰富奇丽、感情激越奔放、语言清新而又瑰丽等均为李白诗歌的特点,可重点抓住某一方面的特点来串起三首诗赏析,但不管由哪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
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拔剑四顾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山横北郭                   挥手自兹去
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
相期邈云汉
2、三首诗的语言凝炼传神,富有表现力,请从中摘录你最欣赏的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上网浏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结合对三首诗的理解,以“我了解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话描述李白形象。
4、为三首诗配乐或配插图,比比谁配的音乐、图画更能表现诗歌的情感。
  
《李白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二.诗文赏析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三.总结
1.板书: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2.艺术技巧:
总之,这首诗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起伏自然的构思和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篇佳作。
3.风格:
清新飘逸。
作业分层布置:
1、   完成《伴你成长》课内阅读与拓展阅读
2、   背诵古诗
3、   有针对性的完成书后习题
课后反思: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课文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要能体会到三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教师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主体体验的过程,而一味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随意发挥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讲解,为学生的理解、感悟创设平台。《月下独酌》由于篇幅较长,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较为复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去品读,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学习《送友人》,教师在诗歌难点处适当点拨即可。通过师生共同质疑,学生释疑完成本诗的学习。
  
18、《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 ,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19、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文章不但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且按恰当的顺序来写,通过巧妙过渡,使文章严谨完美,教学本课要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领悟作者有条理地构结文章的写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3.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
4.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
三棱(léng)镜 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
(指名读和解释,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3.划分文章部分,理清结构。
明确:(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1l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4.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设疑——解释——总结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1)内部原因(分)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①自然选择②人工选择
(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
  
  
20、统筹方法
     上海市五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本文通俗活泼的语言
       3、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在学习生活中,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说明:
本文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统筹方法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方法。本文讲述的科学方法虽然知识性、科学性都很强,但是由于作者列举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烧水泡茶加以说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朗读通俗活泼的语言中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设例子、配图表。另外,在学生学习了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后,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必将学会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以“春季校运会班级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因没有合理安排,而丢失了比赛的机会”事例导入。
倾听、思考、初步交流。
以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入课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初步的交流,会产生矛盾的冲突,意见的纷呈,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习课文
掌握原理
提出要求:
自读课文,什么是统筹方法?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散读课文,圈划课文主要内容。“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明确: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读书必须动笔墨的好习惯。
  
深入学习
懂得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这种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可抓住一些“路标”;
讲解“举例子”和“设例子”的区别;
讲清:抓住主要环节,合并次要环节
1、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给课文分段分层:“如何应用呢”——承上启下;“当然,这种方法……”——承上小结。
2、   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设例子、配图表;并明确:“设”,是设计出来的例子;“举”是列出事实存在的例子。
3、   学习“烧水泡茶”例子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画图表,并借说自己所画的含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逐步教会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学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概括内容。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将此环节的教学更为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具体明确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中的关键的环节。
通过文本的阅读,转化为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
范读课文11节,并说明科普作品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阅读,语言须通俗活泼。
体会并举例说明通俗活泼的语言特点。
口语:走路要用两条腿走,吃饭要一口一口吃(通俗)
成语、文言词汇:错综复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卑之无甚高 (活泼)
教师的范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将感受说明文语言通俗活泼的特点。再指导学生归纳小结,就将更容易掌握了。
拓展练习
学会应用
提出生活中的现象,运用统筹方法懂得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张洪每天早上起床后,需要花费:淘米一分钟,烧早饭八分钟,漱口一分钟,洗脸一分钟,整理被子一分钟,早锻炼四分钟,然后吃早饭上学去。
用统筹方法原理,合理安排顺序,设计出最佳方案,并用图表法将七件事的合理顺序表示出来:
淘米1烧早饭     8    
           整理被子 1  
           漱口         1                  
           洗脸         1
           早锻炼     4    
吃早饭、上学
学生运用刚学的统筹方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将自己所画好的图表讲述出来,口头表达能力有得以训练。
思路点拨
以课文中所设的例子为突破口,提出要完成烧水泡茶这件事该如何安排?在同学们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先不急于回答,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再来对照自己原先的设计,找出差距,孰优孰劣,说明理由。
  
练习举隅
1、词语积累:错综复杂     通力合作     临事而迷     不无裨益
2、请将下面的设例绘成统筹图表:李强每天下午放学后5点10分到家,他要做这几件事:①做作业(30分钟)②烧饭(40分钟)③叠衣服(8分钟)④洗碗(2分钟)⑤整理书桌(2分钟)他必须赶上父母亲6点10分下班回来吃饭。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自己设例并绘出统筹图表。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活泼的语言;
2、学习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
3、学会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统筹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以及通俗活泼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字词及文章结构;
2、了解统筹方法的定义,初步感知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由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导入。
  
二、示标。
三、结合课后注释,简介作者。
华罗庚,现代著名数学字,江苏人。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2、解词。
五、解题及理清课文结构。
1、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衫范围。
2~15设置烧水泡茶的事例,并配以图表,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
16指出统筹方法应用的广阔前景。
六、学生自学课文。
1、划出统筹方法的定义,思考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在应用上有什么特点。
2、甲乙丙三种方法是按什么次序排列的?哪一种最省时,为什么?
3、你能理解设例子和举例子的区别吗?(P88)
4、三幅图表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边巡视边点拨引导。
七、师生讨论明确。
1、下定义:
统筹方法的性质:数学方法。
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实用价值:应用极为广泛。
2、合理——不合理的顺序。
第一次设例,表明安排好工序的好处在于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二次再次设例分析并将几个工序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箭头图,据图解说,进一步指出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要抓主要环节(怎样应用)安排好工序的必要性。
第三次,举泡茶为例进行分析,说明次要环节可以合并。
说明统筹方法应用时,可以合并次要环节。
3、(P88)
4、繁》简,具体》抽象
  
八、课堂小结。
九、练习。
见课课练。
板书:
统筹方法
华罗庚
1.统筹方法
烧水泡茶:甲→乙→丙
2~15具体说明:< 合理→不合理
箭 头 图:繁→简
16.前景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目标:
1、进一步学习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应用;
2、领会语言通俗活泼的特点。
三、自学课文。
1、学生板演:画出三幅箭头图。
让学生结合图表讲述统筹方法的性质、特点及其原理。
2、精读课文16节。
统筹方法原理中要求“统筹”,我们的制度为此提供了前提条件。
3、结尾的作用。
点明了统筹方法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应用的广阔前景。
四、全文小结。
1、本文在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之后,设置烧水泡茶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了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及应用价值。
2、运用设例子、配图表、下定义等说明方法。
3、学生事速读课文,体会语言通俗活泼的特点。
五、练习。
1、日常生活举例
2、填空:
统筹方法是一种_____数学方法,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是____,关键是____。
  
加盟快讯
加盟学校

法律声明|关于我们|投稿本站|在线报名|加盟管理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五莲路593弄  作文教学圈微信号zuowenfudao  电话1304669191  QQ52232736
copyright 2000-2009 上海子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子儒教育)官网 ( zuowen360.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