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豆开心作文                   师训会掠影  加盟校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课件 > 教案部分 > 中学语文 > 详细内容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下册11-15课
发布时间:2011/3/10  阅读次数:3388  字体大小: 【】 【】【
11、清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知识技能]
2.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情感体验]
3.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德育渗透]
重点:
通过分叫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前预习:
查找方志敏的资料,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找一找关于方志敏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解题(此处可以让学生讲,可以留“尾巴”到后面解决)
2.   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那同学们谁来说下你找的资料里有关方志敏{“清贫”}的故事。
3.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可以分成三段,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一下,特别是“趣事”一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   默读课文第二段
2.   圈划: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   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三.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   自由读
2.   分角色朗读。
3.   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   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四.学习 “传家宝”一段
1.   朗读,注意重音。
2.   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   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清”——“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五.布置作业:
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六.板书:(见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让学生学会写小剧本,并从表演中加深对任务形象的理解对“清贫”涵义的理解。
  
课本剧的编排: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1.   出示范例
2.   小结:以对话的形式
3.   小组讨论改编(在课外)
  
  
²               课本剧的排演(课外)
  
²               汇演(课堂内)
  
²               评比(学生自主)
  
  
12百合花开
上海市尚文中学  
教学目标
1、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说明:
       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故通过朗读、圈点、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理解其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相信自己是一朵花的坚定信念和努力开花的执着精神,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遭受过误解或嘲笑吗?被别人误解或嘲笑的时候,你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文中就有这样的一株百合,在开花的初期也曾遭受到误解与讥讽,它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应对此种情况的方式。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百合花在最初开学时受到的待遇与心理压力,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理清思路
文中的百合遭到到哪些讥讽?它又是如何面对的?
讥讽它不是花,是野草
讥讽它即使开花也不会有价值
  
依然努力地成长:“百合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聚内心的能量”终于开花了
  
     默读全文,重视最初的阅读感受,了解百合花在初开花时受到的待遇,为以后学习作准备。
研读课文
既然这么地辛苦,百合花为什么还要努力地开花呢?
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小节。)
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通过关键词句体味文章的深层内涵。
深化课文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人们为什么会为百合花“感动得落泪”呢?
  
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美:(1)满山的百合显露的美;(2)百合努力开花的过程是非常美的;(3)百合不为了别人欣赏(长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默默开花体现自己的价值的信念是美的
  
       由点及面,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深入探究
既然百合已经开了花,已经赢得了无数观赏人的赞美,为什么满山的百合还要“全心全意默默开花”呢?
第一株百合在困难的条件下,在野草、蜂蝶的讥讽中努力地成长
满山的百合在同样困难的条件下,却因第一株百合的努力,而赢得了无数人的赞美,它们在赞美声中开花
道理: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逆境中坚强意志,不放弃,在顺境中,面对赞美不骄不躁,依然要做到“默默地开花”。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分层教学。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
课后作业
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回顾课堂所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一、与单元主题相结合,组织教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心灵之声”。大自然中的某些自然现象时不时会触动作家敏感的心灵。朗读课文,思考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意义。
1、 学生朗读课文
2、 学生概述课文内容,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句式:从——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
3、 说说文中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
二、从欣赏品味语言入手,理清文章。
1、 引导学生找出最欣赏的语句,有重点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A、 边读边圈画自己欣赏的语句。
B、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 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
A、 百合花的生长环境能说明什么问题?
B、 结尾说:“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练习举隅
1、 模仿本文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百合花的故事写下来。(基础题)
2、 选读《林清玄散文》,贴近他那刚柔兼济、宁静致远的灵魂。(提高题)
  
  
《百合花开》教案
作者/来源:长桥中学 王祎       发布时间:2005-09-05
--------------------------------------------------------------------------------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清新的语言风格,感悟百合坚定的信念。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角色的不同心理,锻炼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百合花的图片4张)
问学生,认识这是什么花吗?(学生回答)
自古以来,百合的美,常是诗人墨客和歌者吟咏的对象。“百合”这个名称,是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的鳞片层抱而成,状似白莲,取其“百年好合”之意。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变成的,为纯洁的礼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百合花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百合花开》。(出示板书)先听,听完之后,我请同学来复述这个故事。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范读课文,要求2位学生复述)
三、散读,分角色朗读。
1、刚才两位同学的复述给老师的信息是,大家通过听,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读一读。
(发材料,学生为文章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请散读课文,在散读之前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边读边圈划你最欣赏的语句,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幻灯片出示问题: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散读课文)
(全班交流)(6人)
2、是啊,生命是一个顽强奋斗的过程。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和蜂蝶鸟雀的嘲笑和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
刚才老师把课文朗读了一遍,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读。(分角色,请4位同学,分别是百合、野草、蜂蝶鸟雀、旁白,范围是1—11节)
四、展开想象,锻炼说话能力。
1、感谢四位同学精彩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偏僻遥远的山谷中,那么我们就先别急着回来,展开你们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是……(幻灯片出示四张图片:树、蚂蚁、蒲公英、泥土),当你看到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的时候,你会对百合说些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维)
2、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挺拔的树、小小的蚂蚁、随风飘零的蒲公英、坚实的泥土,我们对百合花的态度大多是肯定它、支持它,是什么赢得了“我们”对百合的赞美呢?
     (学生回答。如:野百合坚定的信念,不事张扬的性格,板书出示)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事张扬的性格,所以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并且开满了整个山谷。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作家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幻灯片出示,请学生集体朗读)大家有没有发现它跟这篇课文中的一句话非常的相似。(学生回答:第12节)
       请所有的同学把手中的文章拿起来,齐读12—17节。
五、小结,配乐朗诵。
一株被人忽视的百合,凭着对自己的信心和开花的信念,不顾偏见和风言风语,努力的生长,终于开出了美丽的百合花,为人们带来美丽和幸福的祝福。老师在上课开始时的朗诵只是抛砖引玉,我这儿还准备了一段音乐,请一位同学伴着这舒缓的乐曲,朗诵《百合花开》。这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正是因为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
六、作业布置。
1、用你美丽的色彩,画画百合。(因为你们是美术特色班的学生,所以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吧。)
2、以“假如我是一株百合”写一段话。
3、查找关于林清玄的资料,阅读他的其他文章。
  
13   登幽州台歌
华东师大二附中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   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   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   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   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 默写《登幽州台歌》。
2. 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   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14   黄鹤楼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学目标
1.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
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
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   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
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
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   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   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建筑艺术。通过学习,我们领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见识了凡尔赛宫卓绝的艺术价值,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黄鹤楼,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         巍 峨     四闼霞敞   井邑     濑乡九柱       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黄鹤楼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                   神奇的传说
  
2、                   优美的语言
  
3、                   严谨的机构
  
4、                   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15山居秋暝
青浦区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感受王维田园诗歌的画意诗情;
2.   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阅读兴趣。
说明:
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应在侧重读读背背的基础上,对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山居秋暝》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诗情。
说明:
理解诗歌表面上的含义只是读出了诗意,而对诗歌真正的理解该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教师要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达到一定的理解高度。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走近王维
走进唐朝田园诗
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唐朝诗人王维和唐朝田园诗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王维及唐朝田园诗的资料,拓展学习渠道,培养学生找资料、学删选的能力。
读读讲讲
引导学生讲讲诗歌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在朗读、交流、补充中完成对诗歌的翻译;同时积累一些实词:暝、喧、歇等
诗歌特别需要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呈现画面,在朗读中领会诗意。
读读悟悟
普通的山景,平常的村民,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画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诗情?
重点理解 :“明月”“松林” “清泉”“山石”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归浣女”“下渔舟”以人和而望政通,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重点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中”要比“朝中”好,表达诗人洁身自好的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很多古诗均有此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感悟言外有意的诗情。
读读背背
你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尽快背出本诗?
背诵时可据诗意:自然美——生活美——人格美
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但教师更要大力赞赏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
  
四、练习举隅:
1.   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写一段话描绘诗歌所呈现画面。
2.   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用你的画笔试着画出王维《山居秋暝》的意境。
3.   推荐王维的诗歌《归嵩山作》,和《山居秋暝》作比较,品味两诗在诗意上、表达方式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4.   推荐孟浩然的诗歌《留别王维》,感受两位田园诗人深厚的友情。
5.   自己找一首喜爱的唐朝田园诗介绍给同学。
  
  
  
山居秋暝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资料交流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平。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加深理解。
  
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人情美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加盟快讯
加盟学校

法律声明|关于我们|投稿本站|在线报名|加盟管理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五莲路593弄  作文教学圈微信号zuowenfudao  电话1304669191  QQ52232736
copyright 2000-2009 上海子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子儒教育)官网 ( zuowen360.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210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