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稿)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无疑这是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指出的一条出路。然而,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本文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利益。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分量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要靠老师的培养。笔者认为对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l. 巧借课文激趣。例如:教过《草船借箭》问:同学们还想认识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吗?请你看一看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
2. 故事或问题引趣。老师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趟,从而去探究原著。
3. 定期召开课外总阅读汇报会。让同学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
三、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 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 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3. 要有趣味性。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4. 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5. 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四、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一)从教材扩展延伸。现行的语文教科书的作品经过严格的筛选、编排时充分地考虑了儿童各个因素在各阶段的发展。我们除按进度读好自读课本外,还可以再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五年级学生学过《革命烈士诗二首》,为了进一步学习革命烈士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推荐长篇小说《红岩》。六年级学过《琥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科学小品文。学过《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了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怎样欣赏中国现代诗歌》。
(二)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三)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要想学生在有限的课外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一定要提高阅读能力,讲究阅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从三方面考虑。
(一) 运用迁移。对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在课堂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学习课文的方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迅速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 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两种:
1. “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 “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三) 养成默读的好习惯。
六、指导学生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l. 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 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有四种(六年级教材介绍三种)。
(1)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2) 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3) 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4) 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2. 教会学生做卡片。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持形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几十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评价放在一起。
七、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定期召开课外阅读汇报会或小组讨论会,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