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意大利悉尼的故事,通过“我”的邻居每个星期三晚上都要提醒周四是收垃圾的日子,反映了悉尼人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课文内容比较含蓄,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效率,让学生尽早理解内容,我做了以下设计:
故事导入伏笔——课前,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朋友在德国饭馆吃饭,结帐时邻桌老太太埋怨他们菜要得太多并要他们把食物打包带走,朋友说:“食物扔掉就是了,何况钱是我们的,关你什么事?”老太太生气了,立刻打电话叫来了社会环保监察员,并罚款50马克,理由是:钱尽管是你自己的,但是资源是大家的,说明了他们环保意识很强。
化繁为简,找出线索——课文读过两遍,我问:读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没有人回答,我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要求他们利用课本上的话回答问题,果然有不少学生找出了这篇课文的一句话: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却整个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接着,我又启发他们:与题目相比,有一个什么相同的词语;马上同学们都知道了是“星期四”,那么星期四是一个什么特殊的日子能让作者如此重视?因为这是一个收垃圾的日子。进一步再想:为什么这么一个收垃圾的日子那么让邻家提醒?有的同学联想到我课前讲的故事,立刻明白了:悉尼人十分重视环保问题。于是,水到渠成了。
结合板书、抓住重点——根据板书“星期四 收垃圾的日子 重视环保”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课文的思路,那么怎样让他们知道“如何去表达一个意思”,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反映人们关注环保,通过什么表达呢?根据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通过邻居家非常热情地提醒我记住“星期四是收垃圾的日子”,为了及时提醒我,还每次在门口贴上一个纸条,甚至于邻居家的小狗“汪比”也会在星期四对我叫,好像也在提示我“收垃圾的日子到来了”――这样有意识培养了孩子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讲,把语文课要上了两个来回。
教后记:
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深入浅出,使学生迅速了解课文思想并受到教育,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朗读与基础的训练,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写作能力、组织材料能力的培养。
(安广学 2006年4月于上海)